就如陳東所說,這場波瀾歸根到底就是趙桓大力興辦學校,所衍生的學生階層壯大。最終與佔據了太多特權計程車大夫階層,爆發了激烈的衝突。

大宋僅培養成年學生的民間學院就數以百計,而且都顯赫一方。其中像白鷺洲書院,象山書院更是名垂千古。

官府又大推學校教育的國策,在全國興辦學校。

這使每年產生的學生都規模極為龐大, 不說達到後世千萬規模級別,百分之一的水平,十萬規模還是有的。

這些人不可能全部湧進官場做官,大宋舉國上下也提供不了這麼多官職。

而且這些官職明顯都被士大夫們所壟斷,建設了一條完整的選試之路。

針對陳東提出的情況,趙桓問道:“年年十萬、數十萬的學生,都是我朝珍貴的人才, 這些人不可能全部湧入官場, 卿打算如何安置?”

陳東立即斬釘截鐵的回道:“臣以為, 這些學生並沒有士大夫那般孤高傲氣。他們不至於剛走出校門,就想做一方主官,朝廷要員。”

“此前吏部選試以選官為主,已經不適合當前形勢。”

“所以臣以為應當擴大選試範圍。”

聽完趙桓有些瞭然。

“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

與士大夫們皓首窮經就想考個進士不同,學生們要求比較低。

這也跟他們手中不掌握國家特權相關。

他們現在的追求是首先給整個階層尋找一條可靠的出路。

所以在學生當前的爭鬥重點是,士大夫可以繼續掌控上層,學生們可以從基層做起。

擴大選試範圍,也就是給學生們一個出身之路。

可趙桓卻眉頭緊蹙,對陳東提出的方案非常不滿意。

這份方案充滿了妥協。這也是改革不如革命的地方,掃除積弊並不徹底。

趙桓其實是有決心,有毅力,發起一場席捲全國的大清掃的,借學生之手,徹底將士大夫們掃進歷史塵埃。

這個封建殘餘勢力,實在是太拖累國家發展了。

可倒是學生不想掀起腥風血雨,將國家重新拖入動亂。意圖與士大夫共存, 然後依靠龐大的人數優勢, 逐漸取代士大夫們的統治地位。

所以趙桓問道:“既然太學提議擴大選試範圍,那如何確定參加選試的人員?讀私塾,學習四書五經的儒生,跟讀太學,學習數算、天文、農學、律法的學生,究竟哪個有資格參與選試?”

“又如何分等?學四書五經就可以在中央做官,學天文、數算就要去地方從政。那天下哪個學院還會教數算、天文、醫藥?”

儒家剛被趙桓當面罵了一頓,大臣們不敢跳出來說讀四書五經就是高貴,學《論語》、《孟子》就是清高。

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從趙桓君臨天下開始,就沒人敢再提。凡是公開宣揚過這句話的大臣,統統都被外放,貶出了東京。

趙宋天子能把《論語》捧到天上,趙桓就同樣能將其踩落塵埃。以無比鮮明的態度告訴所有大宋精英們,中原士大夫上千年如一日的研究《論語》,研究出花來,也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孔老夫子說的那幾句話,已經完全不適合於大宋如今朝廷的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