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大宋的官辦學校(第1/2頁)
章節報錯
四千萬貫的教育財政撥款,牽動了天下無數士大夫的心。
這些人自我感覺良好,認為朝廷要推動教育、興辦學校,無論如何都少不了他們這些地方名流、“飽學之士”的襄助。
殊不知,趙桓早已為他們挖掘好了墳墓,就等著日後將他們徹底掃進歷史塵埃裡。
待梁紅玉看完女官遞給她的札子之後,趙桓說道:“這四千萬貫財政, 大概會分為三大部分,其一是投入太學,為我朝培養最頂級的人才,以及儲備官員,這部分卿無需操心。”
“但另外兩部分,卻都與卿息息相關。這兩部分一是新建大量學校, 校舍, 二是為學校教授、學生提供食宿保證。”
趙桓說道:“按朝廷頒佈的濟學法, 首批開設的校舍不會低於國家境內安濟坊數量,即凡戶數達到千戶以上的城寨,皆需設立官學。”
安濟坊即大宋的老年人療養院。
這是大觀四年(1110年)期間,趙桓的便宜老爹宋徽宗頒佈的“安濟法”的內容:凡國家境內,千戶以上的城寨,均要設立安濟坊,境內有病臥無依之人,均可送入安濟坊收治。
除了安濟坊,還要“安老坊”、“安懷坊”、“安濟院”都是收養“老而無歸”者的養老院。
總結起來,大宋王朝建立的貧民福利制度,絕對是中原最為發達的,不但超越了之前的漢唐,即便是後來的元明清,也未能追上宋代的福利水平。
就一句話,大宋有錢!
僅安濟法一條法案,每歲糜戶部錢數十萬貫,朝廷撥款為地方償還。
趙桓要大力興辦教育, 自然不能比上一朝的情況有所落後,官學的數量一定要超過安濟坊。
為此不惜消耗財政數百萬貫, 由朝廷負擔學生學費。
這一點,在其他王朝看來簡直是瘋了,要負擔全國的學子學費,食宿,要花多少財政?
但在大宋卻是一直貫之的傳統,從仁宗開始鼓勵各州縣興辦學校,到徽宗時期,大宋由官府負擔食宿的州縣學生人數達到十五、六萬人。
這種壯舉不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在當今這個世界,絕對四方無人能比。
這也是為什麼大宋皇帝非常強勢,士大夫硬不起來。宋徽宗手握十五六萬的學生,他完全不怕士大夫們辭官。為此他直接廢除了科舉,天下官員都要從學校中挑選。就是將學生培養為自己的親信,以取代士大夫。
學生們的表現也沒有辜負大宋的恩厚與照顧。
靖康之難中,太學生前赴後繼,慷慨報國,忠貞光照日夜,氣壯山河。他們的表現將士大夫不知道甩到哪裡去了。可謂是民族的脊樑,國家的希望。
介紹完情況之後,趙桓問道:“這每處興辦的學校都要配備教授, 卿在南京皇家女子學校培育的女教授情況如何了?”
南京皇家女子學院,是趙桓去年勒著腰帶用內庫支援興辦的女子師範學校,這些人將來會走進各個學校傳道授業解惑。可以說如果興辦成功,首批學校中的學子絕大部分都算是趙桓的天子門生。
這些人吃皇家的飯,受皇家女教授的教育,承了趙宋皇室無數的恩惠,將來不論是謀逆還是造反都要加一條欺師滅祖的罪過。
想象一下,又有幾個人敢在現實中對老師施以毒手,殺害老師滿門?
有這層關係,至少大宋皇室的安穩統治能增加一層可靠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