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四 襲殺時刻!(四千字)(第2/4頁)
章節報錯
首先拆除的便是陵墓外圍的石壁牆。
秦落衡並未去最前方,而是停留在孔子冢外的樹林中,他其實一直沒有下定決心,是否真掘孔子墓,對於孔子,他還是抱有敬意的。
只是最終還是下了命令。
他站在無能名其樹的樹林中,望著這龐大的樹林,眼中也是露出一些感慨。
古代對葬禮看的很重。
尤其是儒家。
儒家以人倫為本主張禮治,而在儒家推崇的禮儀中,最為看重的便是葬禮,甚至是不惜耗時耗財耗人生命以完成葬禮。
他還記得《史記》中有孔子世家的描述。
“孔子葬於魯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喪畢,相訣(jue)而去,則哭,各復盡哀,或復留。唯子贛廬於冢上,凡六年,然後去。”
他當初看到這句話時,無疑感到很動人。
因為一個學派計程車人自願的耗時耗財耗費生命,全然為了各自的信念,而且與他人無涉,但真的處於這個時代,秦落衡對這種做法卻是嗤之以鼻。
儒家過於在意這些繁文縟節了。
相比於其他學派,儒家顯得過於鋪排了。
這種葬禮跟其餘學派珍惜時光生命,以奮發效力於社會相比,相去甚遠。
達觀如莊子,節葬如墨子,看重生命功效如法家兵家以及其他實用學派,儒家的這些做法統統都華而不實,只是在空耗光陰、虛度年華。
但也正因為此。
其他諸子的墓地早已無可尋覓,但孔子的陵墓卻是日漸壯大,樹木成林,孔子也從當初一個正常的大學者,一步步被冠以了‘學聖’之名,還以此獲得了諸多敬意。
實讓人不經愕然。
秦落衡邁步在這片各色樹木的獨特小樹林。
他其實對這片樹木早有耳聞,據說這是孔子死後各國儒家弟子各持其國之樹木前來栽種的,是故樹色駁雜。
不過。
秦落衡認不得這是些什麼樹,因而只是駐足觀望了幾眼,便邁步走向了林間的一條大道,這條大道直通目的,而道口兩側則是兩座古樸的石闕。
孔子墓穴的規格可謂極高。
就在這時。
開掘計程車卒發現了一些東西。
秦落衡聞聲走了過去。
只見在幾道拆毀石牆中發現了百餘卷典籍。
秦落衡去到近前,親自檢視起了這些石牆中的藏書,思忖片刻道:“將這些藏書悉數登記,以為儒家定罪之憑證,同時把這些書送到咸陽,讓咸陽對比一下,若是有咸陽未曾收錄的書籍,便直接收錄,若是已收錄,便交給御史中丞處理。”
楊武道:“諾。”
固遲疑片刻,說道:“下吏對此確有不同看法,我等此行是為抓拿儒家之士,但如今儒家弟子一人未見,下吏認為,這些書籍的確該登入,但與此同時,之後應將石牆砌起,書卷照舊藏入其中。”
楊武眉頭一皺,不解道:“這是何意?”
秦落衡略一思索,清楚了固的用意。
秦落衡道:
“沒有這個必要。”
“我知道你想以此為餌,借這些書籍引誘儒生前來取書,但這些書籍本就不合法,理應焚燬,再則,此次我等行動如此之大,儒生恐早已被嚇破了膽,短時又豈敢再來孔裡?”
“我等難道還要長久留守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