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想法很好。”

“但卻是忽略了實際狀況。”

“大秦開不了民智,不能開,也不敢開。”

“朝廷不僅不會開,今後還會更為嚴厲的打擊私學,更嚴肅的封禁禮法、音樂、詩經等‘六蝨’,凡是造成大秦民眾思想混亂,以及誘使民眾不務正業的,大秦一律都會封禁。”

“或許朕會被士人罵成暴君,寫成虎狼,但朕其實並不在意,因為朕的確用的‘馭民五術’,也的確是在‘倒行逆施’,不過,朕並不覺得自己做錯了。”

“因為‘馭民’之後,至少能讓民眾呆在田地上,讓他們或多或少能有些收成,而非終日好高騖遠,遊手好閒,從而讓天下再次陷入到戰亂之中。”

“朕自認無愧於民!!!”

秦落衡臉色一白。

他也意識到了問題所在。

他把未來設想的太好了,他的基準是以現代化國家為標準,而現代化國家的主要標誌是教育普及以及知識的平民化,而他本想透過廣開民智,去促進生產力,但他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大秦需要那麼大的生產力嗎?大秦用得到那麼大的生產力嗎?

而且......

大秦能消化這麼多士人嗎?

秦落衡搖搖頭。

他其實已知道了答案。

大秦做不到,也沒能力做到。

大秦的‘漕工’是官吏,除了官府,大秦沒有再能接納大量士人的地方,而官吏需的數量有限,但士人的數量卻是源源不斷。

用後世的話來講,朝廷是需要保障就業率的。

但大秦提供不了這麼多崗位。

為了避免出現這個危機,所以歷朝歷代都選擇了愚民,即把民眾困於田地,讓民眾專心務農,民眾有事做,自然就不會鬧事,也就有利於天下穩定,也有益於天下統治。

此舉看似落後,其實是必然之選!

一時間。

秦落衡想到了很多。

他想起了後世的做法,後世在廣開民智之後,同樣面臨了這種局面,而當時採取的措施是施行‘上山下鄉’,就是為解決城市的就業問題,把城中的知識分子送到鄉下,讓地方去供養這些知識分子。

此舉自然是落得無數罵名。

後世能成功,並不意味大秦能成功。

後世是因有了工業革命,能讓商業容納大量民眾,但大秦眼下是做不到的,而且當時國內‘上山下鄉’之後,不少人回去了,最終也都找到了出路,即便如此,尚且還怨氣沖天,何況當世?

大秦若是復刻,只怕天下形勢稍有不對,士人便會直接揭竿而起了。

想到這。

秦落衡也是一陣後怕。

他考慮的太片面了,也太理想化了。

他忽略了歷史的進度。

眼下的大秦根本就不支援,而且後世所謂的解決之法,其實便是藉助工業化,去進行傾銷和掠奪,但大秦現在並沒有開啟大航海,就算真的解放了生產力,生產出來的東西,最終也沒有地方販售,貿然開啟民智,無疑是在玩火自焚。

秦落衡冷汗涔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