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九十七章 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求訂閱)(第2/3頁)
章節報錯
“而我主張非眾封建,而是主張以地理遠近定封國大小。”
“王者封建,地愈近而封國愈大,地愈遠而封國愈小,故海上之地可有十里諸侯,凡此等等,皆因遠近不同而施治也,何由生亂乎?以目下情勢,封建諸侯,定於朝堂行一治,何來天下兩治之說?”
楊端和出列道:
“如你所言,那華夏邊地之治,若陰山、隴西、遼東、南海,尤需封建諸侯?若是邊地真的行封建,我卻是敢斷言,大秦必失萬里屏障,周室之亡,就亡在諸侯!”
“諸侯之患,動亂之源也!”
“朝廷不行封建,便可上下一心,如臂指使,邊疆若有患,也能隨時蕩平,不至於再現鎬京之亂,天下動亂也定會大量減少,縱然六國貴族圖謀不軌,亦不至於裹挾民眾,其時復辟,世族定會孤立於天下,而我大秦六十萬鐵軍又何懼之有?”
楊端和並沒引經據典,他也說不出那些文縐縐的話,話語一如既往的樸實,沒有太多的激昂之辭,但卻是讓原本亂糟糟的大殿,如一陣秋風掃過,頓生肅殺之氣。
眾人瞬間安靜。
其他想開口的朝臣也沉默下來。
唯有一眾博士,眼中依舊充滿不滿。
他們對楊端和的話不以為然,神色充滿了微詞,他們本就沒把楊端和放在眼裡過,以往楊端和很少發言,因而從始至終,楊端和在他們眼裡,只是一個黝黑粗壯的蠻實將領,也根本不懂什麼道理。
就在眾博士意欲反駁時。
坐在百官之首的李斯突然站了起來。
他高聲道:
“陛下,老臣有奏對。”
“丞相盡說。”嬴政面色很平靜。
李斯作揖道:
“今日大宴,陛下本欲鋪排國政,不料竟因博士僕射周青臣首肯秦政,引出了博士淳于越非議郡縣制,並再請奉行諸侯制。”
“大政穩定六年,卻能突兀生事,李斯認為,事非尋常也!”
“詩云:風雨如晦,雞鳴不已。”
“六國貴族黑惡兼併欲圖復辟,朝野議論蜂起欲行王道,更兼誹謗朝廷、流言讖語、貴族逃亡,凡此等等,足證復辟舊制之暗潮洶洶不息。”
“當朝論證,固不為罪。”
“然定製六年,且有陛下詔令,而能赳赳再請,亦必有風雨如晦之大暗潮催動也,所謂颶風起於清萍之末,此等洶洶之勢,不能使其蔓延成災。”
“臣建議徹查博士學宮諸博士!”
李斯話語一落。
眾博士額頭不禁滲出涔涔冷汗。
子襄也臉色微變。
他本以為自己的動作很謹慎小心,朝中應當無人察覺,偏偏李斯似乎神目如電,寥寥數語,便將他的心思直接抖露了出來,而且矛頭直接指向他們。
更想徹查儒家!
子襄只覺後背已經溼透。
他也是第一次知曉了重臣巨匠的分量。
心中陡然生出一股不祥預感。
李斯繼續道:
“今日之議,諸博士之言,皆為刻舟求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