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臣補正事實。”左丞相馮去疾打破了舉殿沉寂,高聲道:“老臣現司職天下戶籍,對六國貴族清楚得很,子襄博士說六國貴族大多遷入咸陽,大謬也!”

“事實如何?”

“自陛下遷六國貴族詔書頒發,至今已有六年,加上早年滅國之戰後的遷移,所謂的六國貴族,搬到咸陽的只有兩千餘大戶,而且這些本都是被官府嚴厲監督的大戶。”

“像是楚國的熊氏、景氏、昭氏、屈氏,韓國的韓氏、張氏,齊國的田氏、管氏,魏國的魏氏、張氏、陳氏,趙國趙氏、武氏,燕國姬氏、李氏等等,舉凡大貴族,才被遷移入咸陽。”

“即便如此,這些氏族依舊有不少人逃亡、藏匿,而且各國原有的貴族依舊還有大量盤踞於地方,像是楚國項氏、韓國何氏,趙國李氏、樂氏等等,他們在地方行黑惡害民,圖謀復辟。”

“這早是人盡皆知!”

“不若朝廷前些年何以頒發抓捕令?”

“此外。”

“你汙衊朝臣,言他們是幕後真兇,何其謬也!”

“朝廷大臣來咸陽多年,早就跟六地斷了聯絡,就算真有聯絡,朝廷跟六國餘孽,孰重孰輕,難道這些大臣不明白?汝等身居高位,身份地位又豈是六國餘孽能比?何以會那麼短視?”

“難道在你眼中,大秦的臣子,不如六國的蠅營狗苟?”

“地方土地兼併的確惡劣,我初掌天下戶籍時,也曾聽聞了一些民諺,民間雲: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我聽聞這些,同樣是痛心不已,但若把此等黑幕歸於朝堂重臣,簡直荒謬!”

“大秦一統天下花了十年。”

“而今吞併天下半數民田,卻只花六年,這真是人力能及嗎?如此惡黑手段,貪得無厭的搜刮民戶,唯有長久兼併才能做到,六國的確已經覆滅,但城中貴族依舊衣食無憂,田產豐饒。”

“其中緣由諸位真沒有想過嗎?”

馮去疾戛然而止。

整個大殿靜的如深山幽谷。

在列博士如芒刺在背,面色陰鬱而無言以對。

他們自然清楚這點,甚至於,六國貴族兼併土地之事,他們還知道一些確鑿事實,但這些都不可能為外人道也。

許多朝臣紛紛點頭。

土地兼併之風,他們都有所耳聞。

世人大多把原因歸咎於國府貪官所為,但大秦一統天下才六年,而今才勉強摸清地方戶籍、人口、圖書等,哪有那麼快的速度從地方貴族豪強口中奪食?

而且。

儒家今日十分反常。

死咬一件尚不明瞭之事做文章,甚至是公然誹謗朝堂大臣,這種可惡行徑,實在令人不齒,又讓人不禁生疑。

鄭國也出列道:“至於儒生所言分封陛下子弟,俱在鎮撫,我亦有不同意見,你們所推崇的諸侯制,其實就是行夏商周三代舊制,但三代之時,天下未曾激盪生髮,也不曾出現百家爭鳴,上至周天子,下至普通黎民,唯知封建制也。”

“其時行封建,與其說是遵奉王道,毋寧說別無選擇也!”

“是故,不足為亙古不變之依據。”

“再則。”

“周武王屍骨未寒,周室便禍亂大生,發難者恰是王族之管、蔡諸侯,如此封建,談何拱衛天子?談何拱衛王室?”

“至於周幽王鎬(hao)京之亂,王族大諸侯晉國、魯國、齊國皆不敢救,若非秦人棄置恩怨,而千里勤王浴血奮戰,何有洛陽周室之延續哉?”

“更不說諸侯後面相互如仇讎(chou),相互攻伐而不能禁止,以鄰為壑而踐踏民生......凡此等等,才釀成華夏數百年大亂之爭,封建諸侯由此可見,已成天下禍根矣!”

“若果真行封建諸侯,無異於拋離天下民心,無異於再植裂土分治之跟,棄華夏五百餘年之探索而重歸老路焉,你等博士都為飽學之士,而今拘泥於一家之學,而不審時勢,何異於刻舟求劍?!”

子襄面不改色,反駁道:“我所言,因時因地而施治也,這本就是天下正道,而且也非是我提出的。”

“在秦,自惠文王之世取巴蜀,便以王族大臣直領巴蜀近百年,與封建諸侯何其相類,昭王之世,有穰侯治陶地方。當今陛下之初,有王弟成蟜治太原,此其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