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第四類人始終還是存在,只要人類對神秘的事物還有好奇和崇拜的心理,他們始終都會存在。

趙長啟昨天晚上的想法,很大程度上就是從對第四類人的調查開始的。

在整個實驗過程中,任務體系是一個很重要的監察目標,剛開始的時候,貴賓釋出的任務往往是那種很輕易做到的,很容易達到的即時目標,也許僅僅是今天吃一頓什麼飯,只是在路上跟人聊幾句話,或者幫別人一個小忙等等。

當然任務獎勵也就相對較低,一般就是幾塊錢到十幾塊不等。

等貴賓和實驗人員互相比較熟悉之後,任務的報酬就會變高,當然難度也會隨之增加,任務的完成時間也從一天以內變成一週甚至一個月,最長的甚至有十幾年的持續任務。

不僅僅是任務的長度和難度,有些任務甚至還有隱藏的一些完成標準,以及超額完成任務的獎勵。

大概是受到很多爛俗網路小說的影響,很快有一個概念偷偷在實驗成員之間互相流傳起來——隱藏任務。

在整個實驗過程中,貴賓有時候會毫無道理的,幫一個人賺一筆錢,或者坑一個人一筆錢,幫一個人追一個女朋友,或者破壞一個人的穩定家庭生活……

這一類現象被實驗者們得知以後,他們很快就找到了解釋方法,肯定是這些人在不經意間,觸發了某一類隱藏任務的關鍵點。

然後第四類人,就成了驗證這個概念最大的執行者。

因為第四類人對整個實驗的投入最積極,因為組織度比較高,他們往往有大量的精力和資源投入實驗過程中的許多嘗試。

在整個實驗過程中,這類人對完成任務幾乎有著非同一般的執著,就像那些資深的遊戲玩家,希望探索到遊戲裡每一個細節。

那些平常人無法堅持的,長達幾個月甚至更長的任務,在第四類人群中完成程度往往是最高的,許多人完成任務後,還都在自己的組織內公佈獎勵和完成過程,就像玩遊戲的玩家互相分享攻略,然後激勵其他玩家探索新的,可能更好的任務完成辦法。

在對隱藏任務這個概念的探索中,有一個組織進入了趙長啟的視線。

說是組織,其實就是一個網路群,和其他很多網路群差不多,這個網路群也對成員收取一定會費,製作統一的衣服,定了一些口號,對成員的行為模式也有一些規定——幾乎就可以說是一個小型的圖騰團體了,只是還沒有給自己起一個名字而已。

而引起趙長啟注意的就是,他們第一次在任務系統中對貴賓反向提出一個概念——團體任務。

這個組織的創立者是一位黑色素瘤的患者,也是最早,第一批參與S療法的成員,在他康復之後,他就意識到,這個以政府名義進行的S療法,很可能就是實驗中談話的貴賓提供的。

於是他建立了這個組織,一方面是想告知其他患者這個訊息,讓他們能有機會得到治療,另一方面,他自己在這個過程中,也對貴賓形成以感恩為基礎的圖騰情節。

在那個時候,S療法在政府內部還是很小範圍的秘密,整個療法還出於實驗階段,因為保密的因素,這位最早的創立者並沒有明說什麼是S療法,只是讓成員們努力完成任務,這樣有可能拯救自己——因為他自己的治療名額,就是透過完成了一項長期任務,隱藏獎勵獲得的。

這個群的成員們一開始並不以為然,他們加入這個實驗,很大一部分原因只是因為這個實驗能夠提供一定的費用——絕症的治療通常都是非常花錢的。

他們在監察部門的名單中,最早都是第一類人,對實驗的進度,任務的進度並不熱衷。

加入這個群很大的因素,也只是聽說群主的經歷——但顯然他們並不把這種經歷當真,只是作為一種心理安慰。就像很多的絕症病人喜歡去看那些絕症患者的勵志故事,但卻不會踐行和重複他們的故事。

但漸漸的,這個群的另一位成員,也偶然透過任務系統,獲得了S療法的名額,當他治癒回來之後,整個群的氣氛就變了。

幾乎就是一夜之間,所有的成員都從第一類變成了第四類,他們認真的完成,交流任務,狂熱程度簡直無與倫比。

有一項任務只是讓一個富裕成員捐出幾萬給山區的幾個參與實驗的小孩,但他為了完成可能的潛藏任務,直接過去在那個山區投了幾百萬,建了一所學校,請了老師。

但這種狂熱似乎並沒有取得多少的效果,幾乎就沒有觸發到S療法的名額。

很快成員們又發明了新的理論——他們認為,這些人這樣做都是因為他們太自私,只是為了自己活命而去完成任務,自然也就無法觸發。所以他們開始統一起來,承諾所有的任務獎勵,都會互相贈送給其他成員。

但這樣的嘗試依然失敗,就在大家這股熱情逐漸消退的時候,又一名成員得到了名額。

這一名成員是一個八十多的老太太,不認識字,什麼也不懂,她進群完全是因為她家人為了幫助她治療塞進來的,進來之後,她既看不懂其他人在網上的交流方式,也不理解耳機裡那個聲音和任務系統,這個網路世界對她來說實在太過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