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六章:短暫的禹王,永遠的大明太師(第2/3頁)
章節報錯
兩軍戰於甘之野,前後打了很多年,最後有扈氏敗了,自此家天下制度取代公推制從夏朝一直持續到清朝亡國,前後長達3982年。
民國建立,民主誕生,公推制度再次成為國家政治的根本,這也算是歷史的輪迴了。
國家的核心領袖不再由上一任主要領袖任命,而是由公眾推選,這便是公推制。
現在新內閣否定了家天下制度,那麼重新選擇公推制便成了歷史的必然。
“以前公推制的參與者是各部落的酋長,而部落的酋長則是由部民來選舉,這便形成了一個非常清晰的自下而上的公推制度。
部民選舉酋長、酋長選舉諸夏之王。
咱們的內閣行使的就是王的權力,你、我咱們這十五個人集合在一起就相當於是君王,誰來選舉我們?
部落酋長,也就是各省的布政使主官。
那麼誰來選舉他們呢。
部民,也就是百姓!”
陳景和大手一揮說道:“既然不要家天下,那就乾脆公推,來來回回就這兩種選擇,確立國家制度的事不能騎牆派。”
一群人彼此看看,都看出了彼此眼中的苦澀。
“難不成,讓百姓直接選布政使?”
“那倒不是,若是如此的話,國家就該亂套了。”
陳景和搖頭道:“以前部民可以直接選酋長,那是因為一個部落只有幾百人,多的也就是幾千人。
而且那個時期,咱們的老祖先都集中在黃河一帶,攏共就那麼百八十個部落,選王也容易。
現在咱們的國家不僅疆域廣袤,人口更是上億,有了中央省府縣鄉村完整的行政垂直架構,所以要相對繁瑣些。
公推制是從下往上,我們也要從下往上。
百姓們可以選舉鄉村一級的主官及相關的屬僚來管理他們,比如說一個鄉七八個村共有一千五百名百姓,百姓們選出了一名鄉官、數名村長。
既然這些官員是百姓選出來的,那也就意味著能夠代表百姓。
而後這些官員中自行選出兩人成為縣一級公推制度會議的成員,和其他鄉村選出的縣公推成員組成縣一級公推會議。
如此,一個縣的主要官員就由縣一級公推會議來產生。
縣令、縣佐、各科掌簿等大小二三十名主要官員。
這些官員中再自行選出三到五人成為府一級公推制度會議的成員,具體人數根據一個縣的人口多寡來定。
人口多的縣可以出五人,少的出四人、三人。
多縣組成府一級公推會議選舉府官。
如此迴圈往上。”
無論是奴隸制還是封建制,那都是家天下制度下的國家制度,只是表現形態不一樣而已。
而現在家天下的結束,也就意味著奴隸制和封建制都不可能繼續存在。
當然,沒有任何制度是絕對先進正確的,好與壞其實都是各一半。
公推制是最早誕生於神州大地的政治制度,隨後走向了家天下,即使沒有陳雲甫這個穿越者,幾百年後還會走向公推制。
至於什麼時候再次輪迴,那可能幾千年或者更久,制度是根據時代進步來轉換的,不是一個人有能力去決定的。
當時代的大勢裹挾而來的時候,那一時代的人民會做出必然的選擇。
而現在,時代的大勢已經裹挾到了這一刻,如同滔天的巨浪,拍垮了幾千年的家天下制度。
臨時內閣為了陳景和的這個建議爭論了十餘天都沒有得出最後的結論,最後因為一句話而不得不同意。
“若是不同意,那就繼續家天下,內閣成員由君主來任命,國家還是我父王的國家,咱們這些造反派,都等著上斷頭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