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雲甫是個言而有信的人,他既然答應了陳景和這次新內閣的組閣完全由後者來負責就絕不會再插手。

他也沒時間去管。

三十萬遠征軍已經抵達到了金州,隨後便是這些遠征軍的家眷和願意離開中州遷往金州的百姓。

自願報名自願離開。

這又是足足三百多萬人。

後勤的準備、路線的選擇、沿途的供給,這些都是極大的考驗。

好在這些年因為同蒲向東做生意的原因,亞歐已經建造了數十個完備的中轉海港,不過從伊比利亞半島去往金州仍需要四十餘天,如此漫長的行程,三百萬人顯然是不可能一口氣全送過去的。

一趟十分之一,一半船隻載人、一半船隻裝物資。

而在這期間,陳景和經歷長達兩個月的籌備後,也將新內閣的草架搭建了起來。

新內閣的人數將達到史無前例的十五人,其中南方佔了八人、北方佔了七人。

至於為什麼說是草架,因為這個內閣的最終人數和權力結構還沒有完全定型。

既然新內閣將會是國家最高權力機構,那這個內閣的入閣條件或者直接說如何入閣由誰來決定?

內閣決定嗎?

那不就成了“世卿世祿”的翻版,我推薦你兒子入閣,你們推薦我兒子入閣。

若是這麼搞的話還不如皇帝家天下。

別人不說,陳景和第一個不願意。

他為了鼓搗出這個新內閣甚至放棄了繼承陳雲甫王位的資格,哪能任由新內閣搞舉薦制。

中國的選官制度有哪些模板?

西周的世卿世祿制,也就是父傳子、子傳孫,卿和大夫的官位世代傳承,這是那個世代的特點,因為太落後,教育更是一清二白,國體還是奴隸制,自然不可能給百姓當官的晉身渠道。

世卿世祿制淘汰。

秦朝的軍功制直接跳過。

漢代的舉孝廉、魏晉的九品中正制也不能考慮,因為選官的主導權在地方世家門閥,也就是前文中提及計程車紳地主階級,這個階級是皇權制度下最穩固的國家基石,也是最腐朽的制度產物,現在的大明就算開倒車都開不回去,因為資本主義的風都吹了二十多年,早把傳統的地主階級薰染成資本家了。

這個制度一樣不適合現在的中州,不予考慮。

科舉制?

現在的國家公考就是換殼的科舉,沒問題,用起來挺順手,但科舉制套入內閣選員似乎總覺得不合適吧。

“透過考試進內閣,這不開玩笑呢嗎。”

十五人的臨時內閣會議上,一群人議論紛紛。

“考題怎麼出、考官誰來當?這些問題都沒法解決,所以這種方法也不行,內閣增補選員絕不可以用這種辦法。”

思來想去,什麼制度都不合適。

陳景和兩手一攤:“既然都不行,那就只剩下公推制了。”

公推制,也就是公選,直白點翻譯就是民主選舉。

但這個制度可不是後世才有的,相反,是一個特別久遠年代時便有的制度。

起於堯舜,終於甘之野戰役。

甘之野戰役的史獻資料出自《呂氏春秋》。

簡明扼要的解釋,就是在甘之野戰役前,神州大地上的諸夏民族選舉王的方式就是公推。

所有部落的酋長一起推選一個有才能的當王,代表人物就包括了堯舜禹。

可後來禹將王位傳給了兒子啟,便是禹傳啟家天下的由來,這就讓一個叫有扈氏的部落很不服氣,後來啟率軍討伐了有扈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