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雲甫在廣州待了好幾天,期間還參加了一次廣博會。

全名是廣州博覽會。

博覽這個詞的出處很早,起碼比大明早上兩千年,所以這裡用上一點也不違和。

搞廣州博覽會是胡嗣宗的意思,也是廣州工商聯的意思。

自打工商業在廣州遍地開花、大力發展至今,很多以往被人所鄙夷的工匠一躍成為了香餑餑,為什麼,因為工匠代表技術,技術代表財富。

很多稀奇古怪的玩意一經問世往往都能賣出高價來。

中國人骨子裡有種天賦,叫做仿造。

難聽點叫剽竊。

你造我也造,還比你造的更好。

不得不說,工匠們這一點上的學習能力簡直堪稱是冠絕天下。

給我一個成品,我就能倒推還原整個製造過程,然後在你這個成品的基礎上,研發出更先進的物件。

“大王請看,這個瓷瓶的材質叫做骨瓷,是新增動物骨灰製做而成的。”

“這個是玻璃,色澤剔透,成像清晰。”

“這是放大鏡,根據望遠鏡的原理研發出來的。”

“塑膠尺,比布尺和繩尺更加精準。”

“小型渾象儀,在渾象儀的基礎上縮小了很多倍,記錄時間更加方便。”

“還有這個,眼鏡,可以幫助視力弱化的人恢復清晰的視力。”

廣博會的大廳內,陳嘉鼎自告奮勇當起了導遊,為陳雲甫介紹著一件又一件博覽會中的新鮮玩意,也讓陳雲甫聽的眉眼帶笑。

你要說這些物件是跨時代的產物顯然算不上,但卻毫無疑問是進步的產物。

這些物件每一樣,都是科技進步的痕跡!

是人類享受便捷的輔助品。

“除了這些之外,還有許多大型的物件無法在這廳內展示,都移到了室外,包括風力磨盤、風力紡紗機和水力紡紗機等。”

陳雲甫頻頻點頭,繼續在大廳內走著,當來到一處展臺前時,陳雲甫被眼前的物件吸引了目光。

只見展臺之上,是一個正自行旋轉的三片扇葉。

總不可能是風扇吧。

陳雲甫不可思議的看向陳嘉鼎,後者連忙解釋道:“這叫轉動扇。”

“怎麼轉起來的?”

陳嘉鼎連忙喊來一名現場的工匠詢問,工匠不敢隱瞞,連忙將這轉動扇提起,只見轉動扇的下方連著一根軟管,開啟展櫃的一面,這軟管的另一頭連著一個被上下分離的鐵盒。

“回大王,這跟軟管叫做虹吸管,用虹吸管連線轉動扇下放的旋轉器,就可以實現扇葉的轉動了。”

“這個鐵盒是上下分離的,最下層是燒爐,可以燒炭也可以燒煤,熱空氣進入虹吸管隨後推動轉動器實現轉動扇的運作。”

“這東西中看不中用,也就看個新鮮,轉不出多少風來,一點也不涼快,而是成本太高,造著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