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番太師駕幸泰山舉行封天大典,山東士林上下聞之無不歡欣鼓舞,皆道太師之功績曠古爍今,就想著能不能有幸伴太師駕蹕左右親身參與,好在之後為太師著書立傳添些筆墨。”

由四大家出面來為陳雲甫著書立傳,歌功頌德,這就意味著可以保證陳雲甫千百年後在史書上的名聲絕對是正面且光輝的。

如果換成別的統治者估計早就欣然同意,不過陳雲甫卻擺了擺手。

“著書立傳這種事還是算了吧,真有心,那就等日後本輔不在了再說。”

孔訥嚇了一跳,起身作揖:“太師千秋無期,怎可出此言啊。”

“呵呵。”陳雲甫搖頭,也跟著起身道:“行了,今日就到這吧,令公早些去驛舍休息,本輔失陪。”

說完便走,絲毫不拖沓。

該說的話都說了,該交換的東西也都換到了,陳雲甫也不想繼續虛偽的應酬下去。

他得安排好孔訥送來的這幾萬讀書人。

一股腦全收入直隸來安置顯然是最愚蠢的一種辦法,至於送給藍玉或者常茂,把這些人發配到邊疆搞教化,那就更不行了。

作為中央所在的中州,文盲率都還高達百分之九十七呢,援外?

瘋了吧。

“過兩年,蒲順把孟買港給建好,大明的軍隊就能開進印度,從而驅使無數的奴隸從事生產反哺中央,大明的孩子就可以踩在奴隸的頭上從而實現人人有書讀。

現在就需要提前佈局,著手準備充裕的師資力量。”

寢臥內,陳雲甫攤開了一道空白題本,動手寫下了四個大字。

師範院校。

“每個府必須要有一所專門的師範院校,用來培養更多的師資梯隊,同時完善自幼童到及冠青年整個年齡段的教育學校。

孩子會越來越多,這就意味著日後國家所需要的教師也會越來越多,援助教育才是未來幾年中州作為九州中央的工作重心。”

陳雲甫揮毫間,將一份扶持教育的計劃政策草擬好,又勾勾畫畫的梳理兩遍後,滿意的放下筆。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五十年三代人,起碼要實現整體文盲率去半,第四代人時實現教育全覆蓋、去文盲化的全面義務教育體系。”

同孔訥之間的交換是陳雲甫深思熟慮後的決定,他曾經對明清時期的扭曲儒學嗤之以鼻,但現在卻會熟練的控制自己的情緒和喜惡。

他不能把儒學一刀切,更不能搞連根拔起,完全取締儒學所帶來的文化空白,陳雲甫需要用很多年才能填補上,那樣會牽扯陳雲甫太多的精力,而且會導致大範圍且持續性的思想混亂。

現在的中國國情,沒太多時間再去經歷一次百家爭鳴。

接納孔家,儒學也就會去接納新學說,這就是投桃報李。

政權的過渡強調一個平穩,思想的過渡同樣強調一個平穩。

這叫什麼。

陳雲甫合上題本,起身搖頭一笑。

“果然到了這個位置,才知道什麼叫穩定壓倒一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