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都準備好了沒。”

“樂班呢,樂班好了沒有。”

“九鼎,快把九鼎抬過來。”

破曉的第一道曦光才剛剛穿透雲層,天穹下的泰山,已經人滿為患,處處忙碌作一團。

這裡最忙的毫無疑問是楊士奇,雖然早在前段時間,這封天大典的儀程他已經過了很多遍,但今日到了正日子,楊士奇還是不由會緊張一些。

可是千萬不能出岔子啊。

好在前面的一切都按部就班,加上這一天老天爺也賞面,晴空萬里,沒有颳風更沒有下雨,這讓欽天監的一眾官員們明顯鬆出一口氣。

謝天謝地。

繁瑣的儀程前半段沒有什麼好說的地方,真正的精華都在陳雲甫登臺之後。

因為陳雲甫要頌表封天祭文了。

這所謂的封天祭文也可以理解為屬於陳雲甫的‘登基詔書’。

“孤惟華夏之裔、中國之民,運起江直,奮有天眷,乃逐夷狄於塞外、平洞蠻於湖廣、治世興國於南北西東。

時至今朝,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業者有其產,海清河晏法理昌明,仕祿者鞠躬於廟堂、百姓者安耕于田裡、匠作者醉心於坊間、商賈者通達於四方。

內安江山社稷、外撫諸夷番邦,乃有歲庫盈豐、煊赫國威,運勢升騰日上、國家安定繁榮。

番邦各國聞之心往,欲承王化,三韓舊地歸依王土,復歸華夏,惟欣納之。

今猥承中夷內外、士農工商各界賢達合辭擁戴、尊孤晉於王位,號為禹王重定華夏九州,以主內外夏裔夷民,誠意拳拳、勉循眾請,於熙和三年六月初十封禪於泰山之陽、即王位於山南。

劃定天下為九州,改年曆為九州新曆,熙和三年為九州元年。

立九州社稷壇於南京,冊封元妻邵氏為王后、長子景和為王太子。

佈告天下,鹹使聞之。”

整篇封天祭文看下來,其實就是陳雲甫對自己功績的表述,不排除一些自賣自誇的因素在,不過總的來說誇張的倒也不多。

核心意思呢,就是我老陳作為華夏後裔,中國之民,這些年從江南直隸出身開始,一直都很努力的在奮鬥才走到今天,當然也有蒼天的眷顧。

如今,我是外平番夷,內撫國民,讓士農工商各界人士都很滿意,於是國家發展的非常好,三韓之地的番邦之民看到都很嚮往,主動要求重回華夏爸爸的懷抱裡。

如今,內外中夷百姓、各界代表都共同推戴我老陳當禹王,重新規制一個九州,讓我做九州的共主來領導華夏後裔和番邦之民,我老陳只能勉為其難的同意,這才來泰山進行封禪。

以後的天下就是新九州,大明所使用的熙和年號要停用,從此改為九州元年。

這篇文章毫無疑問是出自楊士奇之手,這傢伙不愧是大明朝眼下第一筆桿子,寫的非常好,把謙讓和虛偽發揮的淋漓盡致。

誦讀完祭文,陳雲甫把祭文往熊熊燃燒的鼎爐中一拋,火光中帶出嫋嫋青煙昇天,整個儀程到這就算是進行了九成九。

為什麼說是九成九呢,因為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陳雲甫來為搬上來的九鼎重新賜名。

中州、遼州、越州......

一尊尊鼎有了新的名字,等到賜名結束後自然會有工匠來把九鼎抬走進行刻字,完後供奉進九州社稷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