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軍帥帳,李芳遠望著沙盤陷入了沉思之中。

怎麼辦?

好辦。

撤!

趁明軍包圍圈還沒有成型之前,自己完全是有撤退機會的,以左右兩翼騎軍殿後,自己則帶著中軍脫身南撤,明軍根本無力追殺。

畢竟,此刻明軍的主力還沒有攻破塢堡陣,還被牢牢牽制在正面戰場上。

只是自己這一撤,所謂的臨江防線就不戰自潰了。

李芳遠望向北方,重重的嘆了口氣。

“傳令,撤!”

在鴨綠江阻擊常茂一個多月後,李芳遠最終還是離開了這個被自己一手締造且傾注信心的臨江防線大營,帶著五萬中軍井然有序的撤退。

左右兩翼騎兵殿後,保著李芳遠南撤。

“常帥,李芳遠撤了。”

常茂等到了這條訊息,毫不意外的輕蔑一笑:“他是個聰明人,自斬是他現在唯一的去路。”

“要追殺嗎?”

“不用了。”常茂大步流星走出帥帳,望著處處喊殺聲的戰場,遙指道:“全軍停止進攻,給本將軍把這所有塢堡全部包圍起來,讓裡面固守的敵軍投降!”

當李芳遠選擇撤退的那一刻開始,就意味著這位朝鮮的靖安大君親手放棄了尚在塢堡陣中堅守的數萬將士,等待他們的下場,要麼就是戰死於疆場,要麼就是餓死在塢堡中。

外無援軍、內無糧草,三萬餘朝鮮軍在堅持了三日後,選擇了走出塢堡,嚮明軍投降。

渡江戰役以明軍的大獲全勝而告終。

“此戰前後歷時三十七天,前後斃敵一萬兩千餘、俘虜三萬一千人,可謂大捷。”

行軍文書提筆寫下捷報,面向常茂笑道:“常帥開了一個好頭啊,此番捷報送往京師,太師一定會有嘉獎。”

“不到五萬的斬俘而已,算什麼大捷。”

常茂倒是不甚看得上這份戰果,只言語一句後便將這事揭過:“通知俞以豐,讓他組織一些人手和工匠來,這不還有三萬多朝鮮俘虜嗎,把塢堡陣一拆,足夠在這鴨綠江造一座大橋出來,確保我軍後勤補給可以源源不斷的送入朝鮮戰場。”

“此戰,我軍共折損兒郎八千餘人,這座橋的名字,就叫八千橋吧。”

行軍文書沉思片刻後言道:“八千、八仙,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到底還是常帥您神通廣大,勝了那李芳遠一籌。”

常茂無聲笑笑,他倒是沒想到什麼諧音的事,不過行軍文書的吹捧還是讓常茂沉重的心情好了不少。

隨後的幾天,常茂率軍在原地修整數日後,等到俞以豐帶人前來接管俘虜後,前者才繼續領軍南下。

雖然這場渡江戰役的斬俘並不算多,但還是重創了李芳遠和朝鮮方面,後者不得不引軍撤回平壤修整,如此一來,便將整個朝鮮以北盡數讓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