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五章:努力造船,傳播文明(第1/2頁)
章節報錯
儀輅在北平耽擱了大概五天後,便起行前往遼東。
這一次入遼東,陳雲甫要看的細很多。
堪堪過山海關進入廣寧中衛,俞以豐和遼東都指揮使王弼便接駕於此。
“本輔這一次來,要重點看看遼東都司的改制,還有就是整軍事項。”
王弼早就收到了藍玉、常茂等人從南京傳來旳風,更何況俞以豐這段時間大量的籌措軍需物資,用腳指頭想也知道這是要動兵,故而早在陳雲甫來之前就已經做好了相應的準備。
他接過陳雲甫說的話,為其介紹道如今遼東的軍備情況。
“稟太師,如今遼東已經從十六個衛擴充到四十個衛,整整兩百一十九個千戶衛所,其中,海州、丹東、鳳凰城這一片,我們就設定了三個衛,四十九個千戶衛所,另外還有岫巖堡、鎮江堡、險山堡等在內的大小十三個堡城,沿著鴨綠江一代全面鋪開。
可以說,如今的遼東,已經完全具備作為對朝鮮開戰後的前線戰略支點的能力,遼東不靠別人僅靠自己,就能夠支援一場二十萬規模的戰爭,實現軍需物資自給自足。”
陳雲甫頻頻點頭,復望向俞以豐問道:“遼東現在有多少丁口?”
“明籍三百二十萬,朝鮮籍五十七萬。”
“好!”
陳雲甫擊節讚歎:“你們立大功了。”
二人具露笑容。
待進了廣寧中衛所,王弼又向陳雲甫介紹起如今遼東都司改制過程中的變化。
“廣寧衛之前有十一個千戶衛所,軍戶一萬一千九百人,如今正在逐步裁撤,我們挑選了最精壯的兩千人編入新的遼東軍營中,從以往的忙時墾田、閒時練兵完全轉型為邊軍。
另外,在經略使司專人的教導下,抽出了五百名識字認字者,成立廣寧稅司衙門,配合如今一體納糧的國策,執行徵稅任務。
餘者全面改軍籍為農籍,分田歸民,務農生存。”
“如今,遼東都司四十個衛已經在改制過程中覆蓋了四成,我們計劃到明年中,完全落實改制,將組建一支人數大概在十二萬左右的駐防邊軍,成立二十個稅司衙門,總人數,在一萬人左右,覆蓋整個遼東所有府縣。”
陳雲甫仰頭,看著衛所堂內懸掛在牆上的遼東堪輿圖,一邊聽著王弼的介紹一邊點頭,等到後者介紹完便說道。
“如此甚好,等到改制全面完成之後,遼東都司和遼東經略使司便會汰撤。”
王弼和俞以豐兩人對視一眼,都點了點頭,知曉陳雲甫的意思。
“日後,遼州建制,這裡的行政規劃怎麼做,本輔會和將來的遼王商量榷定,二位是打算繼續留在這還是回南京,現在就可以考慮了。”
俞以豐第一個開口:“下官已經在遼東為官多年,對這裡深負感情,前兩年更是將一家老小都接到了遼陽大營,太師在上,下官請求留任遼州。”
陳雲甫嗯了一聲又看向王弼,後者就撓頭:“太師,俺回南京。”
對這個回答,陳雲甫倒是一點不意外,畢竟兩人的身份情況不一樣,各自的考慮也不可能一樣。
王弼是藍玉的把兄弟,他當然不可能在遼州待著,跟常茂混能有去蒙州跟藍玉混更舒服?
至於俞以豐。
沒人比他更懂遼東的政務民生,他留下,遼州建制之後,常家王朝的政權成立,俞以豐絕對是第一任首輔。
也可能叫宰相,不管什麼吧,俞以豐會成為遼州政權的第一臣。
這不比他回南京舒服的多。
為了家族的未來,俞以豐做出了最正確、最恰當的選擇。
不過陳雲甫還是問了俞以豐一句:“不再考慮考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