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府門口掛了征討朝鮮的牌子,南京城一下就熱鬧起來。

這不是朝廷指派,而是願者報名。

風,從南京傳遍整個直隸。

誰想去遼州開創基業,那就報名跟隨吧,只要仗能打贏,常茂這位將來的遼王,自然會論功行賞。

這算是投機還是淘金呢?

或許純粹些,便只是功利旳驅動,去遼州的口號一下傳遍了整個南京城。

常茂只感覺一覺睡醒,自己的家門口就排起了長龍。

何止是常茂家,五軍府裡現在也是熱鬧的緊,連帶著京營。

很多中下層的將校收到風,紛紛寫信往五軍府裡請願,想著能參與到明年的朝鮮戰爭中。

“以前打仗,朝廷指派,大家聽命服從,現在打仗,大家打破頭的往前擠搶著去,這積極性和熱情勁,算是開天闢地頭一遭了吧。”

楊士奇帶著通政使司十幾個文書做了簡單調研,看到的場景讓其由衷讚歎。

長見識啊。

要說軍人積極參與打仗,文人積極參與遼州建設還能理解,那商人的參與才是真讓楊士奇大開眼界。

南京城四大糧商之一的范家,竟然能跑到常茂府上,提出要贊助一百萬石軍糧還三十萬兩軍費!

為的,只求以後能將產業搬到遼州,在遼州紮根經商。

“這可真是讓我大開眼界,以往朝廷要有什麼大動作,商人個個嚇的藏起來,生怕朝廷攤派到頭上,從他們腰包裡掏錢掏糧,這上趕著往朝廷送的,還真是頭回見。”

無商不奸,常茂雖然感慨,但也能明白。

遼州一旦建制,意味著將是一個政權誕生,這得是多麼令人眼熱的巨大利益。

雖然遼東很大人口卻很稀少,但若是真把朝鮮平定下來,那就相當於一口氣多出七八百萬丁口,加上遼東的地理優勢和廣袤疆域,百年後,遼州,有個兩三千萬人很難嗎。

寧為雞頭不為鳳尾,遼州的未來,是很值得投資下注的。

常茂忙著選拔人才統計名單,陳雲甫也沒閒著,開闢朝鮮戰場是大九州戰略邁出的第一步,既然第一步已經決意要踏出去,那麼後續所有的事就勢必要緊鑼密鼓的開始上馬啟動。

由此,陳雲甫先後到了國子監和翰林院。

“國朝的藏書一共有三萬九千餘本,可謂是涉及百家,編修教材的工程,很浩大啊。”

國子監丞黃觀陪同介紹:“這裡面,最少的類目是匠書,只有五十九本,最多的類目是文集,一共三千八百二十九本。”

聽到匠書只有五十九本,陳雲甫的眉頭微微皺了一下,心中不免嘆了口氣。

古人對奇技淫巧的成見,深植於心啊。

“等等,讓工部把這五十九本書帶走。”

“這些書留在國子監,本輔估計也沒多少人喜歡看,不要放在書庫裡蒙塵了,工部很快也會有屬於自己的學院,國朝將會大力發展工匠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