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二章:軍事貴族和政治貴族(第1/2頁)
章節報錯
雖然對常琦這個小傢伙很感興趣,不過陳雲甫最多也就是聊幾句,就把這孩子交給了常茂府裡的傭人。
他還有正事要和常茂、常昇兄弟倆,連著藍玉沒聊明白呢。
“俞以豐說,遼東已經準備好第一批軍糧,共計一百五十萬石,等到秋收之後,餘下的一百五十萬石就會很容易。”
陳雲甫衝楊士奇招手,後者把隨身攜帶的遼東地圖取出來,攤放在光滑的石桌上。
“這次動兵,數不會少於二十萬,其中騎兵是五萬,夠嗎。”
常茂連想都沒想便脫口而出:“足夠了。”
二十萬徵一個朝鮮,常茂怎麼想,都覺得問題不大。
“李成桂戎馬幾十年,也算是個開闢之君,你不能小覷。”
“太師放心。”
見常茂信心十足,陳雲甫也不好多勸什麼,就把話題引申到這次出征的選才上。
“這一次征戰,你們兄弟倆是正副主帥,也都是深諳兵法的名將,不過有道是一個好漢三個幫,二十萬大軍總是需要一些幫手的。
從五軍府遴將吧,有願意和你們一起去遼東的,本輔都準,另外,打下一個地方後勤治理必須跟上,一些文官也需要隨軍,你們兄弟倆這段時間可以在府門外掛個牌子,招募人手了。”
自己遴將,自己選官?
這可真是開中國幾千年王朝史的先河了。
常茂兄弟倆聽的新鮮,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就望著陳雲甫聽後者繼續說。
“所有願意隨軍和你們一起去朝鮮戰場的,等戰爭結束後,就直接留在新遼州,你們看著安頓。”
常氏兄弟倆瞬間明白過來。
這意思就是說,願意隨他們去的,將來就是遼州常氏王朝的官!
從此,五軍都督府中隨軍出征的將領搖身一變就成為了遼州的軍事貴族,而那些大膽跟著上前線的文官,就好比是政治投機客。
要麼在遼州功成名就,要麼就死在朝鮮戰場。
陳雲甫心中的宏偉藍圖已經露出了一鱗半爪。
這邊的藍玉有些困惑道:“徵朝鮮抽調一部分,將來再徵南越諸地、草原、亦力把裡,五軍府的將領和朝廷官員,數能夠用嗎。”
“所以要改制。”
陳雲甫一笑:“等到今年底,地方都司各自成立好稅卒司後,五軍府就裁汰掉,我打算將五軍府改成軍事學院。
將翰林院和國子監合併,改成行政學院,全面廢除科舉制。”
又是大動作。
成立軍事和行政雙學院的操作很好理解,比如常茂打遼東,需要軍官和文官,那麼這兩個學院裡的學生報名參加,以後就攜家帶口到遼州政權從政從軍。
等以後馮勝家族率軍打南越諸國,也要從這兩個學院裡招募人手,願意跟隨的人,就去越州政權落根。
這兩個學院就相當在為九州輸送源源不斷的軍事、政治人才,是一個軍政官員的培養基地。
一個未曾設想過,完全和傳統中央集權制度背道而馳的改變。
“新九州,本身就不是中央集權的框架,祂屬於大分封,類似於周王室分封天下諸侯國,因此,分封要有分封政策,集權要有集權政策,五軍府和內閣都屬於集權制度。
五軍府是軍事集權機構、內閣是行政集權機構,這就和九州戰略格格不入,因此必須要廢除掉。
科舉制度是為中央源源不斷的選拔官員,便於中央固化權力,但我們現在不是要為中央選拔官員,而是為九州選拔官員,那科舉制就沒有繼續存在的必要。
以後的百姓想要當官,兩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