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推選(第1/3頁)
章節報錯
國旗、國歌、國舞、國禮。
這四樣對於後世來說,可能也就最後兩樣有些陌生,前兩樣人盡皆知。
而在大明朝,這四樣嚴格來說都比較模糊。
首先說國旗,大明朝的旗幟大抵上有六種。
龍旗、北斗旗、日旗、月旗、五色旗、黃底紅日旗。
其他的還有太極旗、紅日旗。
後世的棒子國旗、島國國旗基本都是在這個時期借鑑明朝旗幟後形成的。
尤其是粗糙的速成紅日旗,哪還有工夫去整黃底,直接就是扯一塊白色底布塗一個紅太陽上去,和島國國旗幾乎堪稱一模一樣。
之所以有如此多種的旗幟,究其原因還是禮法有別。
比如,朱元璋出巡的時候,中軍打龍旗,左右翼打日旗和月旗,日月為明,中央處就守著朱元璋這頭真龍。
衙門行在多打北斗旗。
漕執行船、民間船隻或遊船,則打五色旗或黃底紅日旗。
如果旗幟一樣的話,那還能分清楚尊卑嗎。
一如國家禮樂,不同身份的人奏不同的曲樂、鼓點聲都不能一樣。
繁瑣也冗沉。
至於國舞國禮什麼的,這裡也不多介紹了,反正就一句話,繁瑣的很。
因此,大明朝從沒有官方統一明確過,只有禮部制定過一個使用標準。
現在陳雲甫拿出來要確定,就是決意給出一個明確且統一的標準。
“當年禮部定八曲的時候,那也是向太上皇多次請聖諭的,怎麼到少師您這,自己就拿主意了。”
齊德又找到了一個機會:“國旗還好說,國禮呢、國曲、國舞呢,這似乎不該是咱們做臣子操心的事吧。”
這個時期,國旗還沒被賦予神聖,對古代人而言這面旗幟的重要性,是不如國禮的。
禮法禮法,禮尚在法之前。
法可廢禮不能亂,這是正統王朝尤其重視的一點。
別說齊德了,就連邵質都目露狐疑的看了一眼陳雲甫。
這確實是逾矩了。
先不說能不能透過,就算透過了,這事傳進朱標和太上皇朱元璋的耳朵裡,那他陳雲甫權臣的名頭豈不是坐瓷實了。
這一刻,便是邵質這個岳丈也不得不發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