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政使司嗎。

通政使司本身的職責類似於中央辦公廳和國務辦公廳的二合一,他並不具備直接批覆、指示省府縣三級司衙的權力,所以,地方的事一股腦全要送給朱元璋來辦。

這便有了那句‘事無鉅細、悉至御前’的說法,造就了朱元璋加班狂魔的形象。

最忙時,朱元璋一天三朝,早朝、午朝和晚朝,三朝結束之後,朱元璋又要處理來自全國各地的奏本。

涉及政、軍、刑案等多領域。

上到一省賑災減稅,下到一個縣出個影響力巨大的兇殺案,朱元璋都要親自批覆乃至下詔。

這些案子的卷宗可都在照磨司裡存著呢,就陳雲甫自己翻看到的都已有十餘起。

老朱也是夠累的。

也因此,便有了最初的內閣雛形。

洪武十五年也就是陳雲甫穿越來明的去年,朱元璋下詔設立殿閣大學士。

而之前引薦他陳雲甫入都察院的邵質,就是洪武朝第一批大學士。

去年,邵質是華蓋殿大學士,翰林學士宋訥為文淵閣大學士,殿前檢討吳伯宗為武英殿大學士,典籍吳沈為東閣大學士。

不過此時所謂的大學士可還沒到宣德朝時那般柄權輔國的地步,他們只是作為朱元璋的秘書存在。

大學士的品軼也只有正五品。

這些位大學士品軼低、無實權,說起來就好似陳雲甫一般,是朱元璋身邊的刀筆小吏。

幫著替老朱看看各地的奏本,挑其中緊要處以筆墨勾出,這樣朱元璋就不用費心費力看長篇累牘的廢話了。

誰讓地方官員給皇帝寫的本子廢話太多。

三百字的正事前起碼先寫五千字的請安,五千字的馬屁話啊,還不帶重樣的,這得多大能耐。

“我要是皇帝,非把這些個寫廢話的都革職不可。”

陳雲甫撇嘴,如是想著。

一道題本寫上萬字?還是拿毛筆寫的繁體字,多大功夫。

他陳雲甫抱著鍵盤寫小說一天都碼不到日更上萬。

“咣~申正,一刻!”

窗外響了報更的聲音,陳雲甫揮去腦子裡的胡思雜想,開始收拾起面前的卷宗。

到點下班。

“陳檢校,下吏告辭。”

走到正對門的位置,陳雲甫衝那檢校陳新立做揖禮別,卻被後者喊住。

“雲甫且慢。”

說著話,陳新立站起身,面帶微笑邀請道:“今晚老夫設宴,咱們照磨司一起吃頓便飯如何?”

這算是單位團建嗎。

陳雲甫眨眨眼,又不好拒絕,便作揖應下。

“勞檢校破費了,下吏遵命。”

管他是不是團建呢,反正老子沒錢,一年就那二十兩的年俸,可別指望我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