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天風陣陣,吹散白日的燥熱。闌

上河城外的漢軍大營中,炊煙鳥鳥,瀰漫著誘人的味道。

今夜的主菜十分簡單,是土豆燉牛肉,只不過是肉和土豆幾乎一比一的那種!

至於主食,則是玉米餅,管飽!

正如同莊不識說的那樣,上河農都尉府別的不多,玉米卻多不勝數!

這種高產的粗糧,在這片亙古荒涼但卻肥沃異常的土地上,真真正正實現了劉盈的設想。

那就是種植的玉米並不是為了給人吃,而是為了養殖牲畜。

一如當年美國老開發出玉米的各種用途後,徹底改變了生活習慣和飲食結構,從吃麵包、意麵之類的碳水化合物,轉變成了吃蛋白質,也就是大塊吃肉,大口喝奶……闌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看,玉米曉夫的抉擇沒有錯。

當年的陣營對峙,雙方都將國民福利拉滿以證明自己的理念正確。

比如肉食競賽。

也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玉米帝1959年訪美之後,開始宣揚玉米理論,在勢力範圍內開始種玉米競賽……

眾所周知,競賽必然導致黑幕,在地方官的欺上瞞下、虛報指標之下,運動以失敗告終……

嗯,玉米帝能推動運動開展的原因,其一在於他曾在東歐大糧倉執政多年,但更重要的是,當年的毛熊高層普遍缺乏執政地方的經驗,誇誇其談者多過埋頭苦幹之輩,玉米帝絕對能算是這幫人裡的農業權威……

但其實吧,玉米運動雖說失敗,但沒有完全失敗,從六十年代開始,毛熊陣營的人年均肉食量穩定在50公斤以上,到了七十年代末則達到了70公斤,基本實現吃肉自由。闌

當然了,後期經濟崩潰的時候另說。

至於為何玉米帝推動的玉米計劃給人以徹頭徹尾的失敗的感覺,則見仁見智了。

傍晚的昏黃中,劉盈換了一身黑色的短衣,揹著手行走在軍營之中,不時在各軍庖廚的邀請下嘗上兩口牛肉,點評兩句。

這不是他嘴饞,而是在表示親善,在士兵心中樹立一個同袍的形象。

封建軍隊是個講規矩的地方,上下級之間的壁壘森嚴,很多時候統兵大將哪怕有愛兵如子的心,也不能表露出來。

畢竟槍桿子裡出政權。

一個將軍愛兵如子,士兵也愛將軍如父,那麼當這個將軍遭遇不公或者說宣稱遭遇不公的時候,振臂一呼,會是個怎樣的局面呢?闌

所以吳起吮疽,魏武卒天下無敵的之時,吳起也就到了闇然離開魏國的時刻了。

但劉盈不同,他這種行為是劉邦默許的。

於是在他所到之處,無不是歡呼雀躍之聲,除了那些被劉盈點評為糟蹋了這麼好的牛肉,刷鍋水都比你做的好吃的庖廚……

不過那幫傢伙雖然垂頭喪氣,但卻死不悔改。

軍中飲食,素來以吃飽為主,只要把生的做成熟的,口味並不重要……

劉盈又隨意的熘達了兩圈之後,揹著手向上河城走去。

今夜,那裡有一場專門為他而舉辦的接風宴,後知後覺的北地郡守也從治所趕來。闌

據說,宴會上還有攢勁的節目……

於是劉盈立刻加快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