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候封:秦國滅亡跟我法家有什麼關係?(第2/3頁)
章節報錯
“昔日叔孫通追隨太上皇時,帶有百多弟子,不過卻並未向太上皇舉薦他們,而是舉薦了許多遊俠、惡少年……當他的弟子埋怨他的時候,你可知他說了什麼?”張良問了一句,但不等張不疑回答,接著說道:“他說如今的漢王親冒失石爭奪天下,你們這些人有統兵作戰的能力嗎?因此要先舉薦能斬將搴旗之士,等到天下太平了,就會如陸賈說的那樣,馬上打天下,焉能馬上治天下?終歸有用得到你們的時候!”
“正是透過這樣的舉動,叔孫通為自己謀了個稷嗣君的封號。”
“等到後來,就是現在這一套繁文縟節的儀式制定完成之後,叔孫通趁機向太上皇舉薦了自己的那些弟子,於是一百多人盡數被封為郎官,遍及朝野!”
“由此,叔孫通有儒宗之稱,隱為當世儒家之魁首!”張不疑點點頭,依舊滿臉茫然:“可,這和只是個開始有什麼關係?我記得劉盈說過,選賢任能,甚至於對方只要不殘害黎庶、不貪墨無度,沒有必要在乎其何種出身……”張良先是露出贊同的神情,隨即壓低聲音說道:“話是這麼說不假,但那是針對個人,而非針對朋黨。”
“從前朝廷選官除了戰場立功拜爵之外,一為‘任子’,一為‘推擇’,這兩種說的就是你這種人以及地方上的豪右大戶……”
“但現如今多了一個什麼‘國考’,主要從大漢公學的當屆畢業生中遴選左貳官……這麼多年過去了,榜上有名者何止上千!”
“但問題,就出在這裡。”張良停頓了一下,悄無聲息的打量了一下四周,見到無人注意到他,於是繼續壓低聲音說道:“儒家素來講究有教無類,當他們發現自己爭不過鄉間的義學之時,許多皓首窮經的老儒生紛紛轉行,幹起了什麼考前培訓班……廣收有志於參與國考的學子,用自己蒐集來的歷屆考試的真題反覆講解,同時大膽猜題……”
“你還別說,還真的讓他們辦成了……以至於現在考上左貳官的學子,也紛紛以儒生自居,他們甚至還在內部排起了座次,比如我是漢十五年中選的,而你是漢十六年中選之人,因此大家見面之後,你需要向我行禮,哪怕你的官職比我高……”張不疑捂著嘴巴,用劇烈咳嗽來掩蓋笑意。
張良則很自然的向周圍看過來的人解釋道:“犬子哀思過度,這些日子食不甘味、夜不能寐,以至於感染風寒……畢竟太太上皇也算是他的大父……”當週圍人搖頭嘆息移開視線的時候,張良恨恨的剜了張不疑幾眼,同時心中哀嘆,自己當年為了幫助太上皇爭天下,以至於忽略了對兒子的教導,屬實是父親和謀臣不可兼得……張不疑平緩了一下,問道:“然後呢?”
“然後?自家地裡長出了別家的苗?你能忍?”張良露出幾分陰鷙的神情:“今日到場功候諸王、文武官員近千人,陛下為何只盯著叔孫通?而且在此之後,絲毫沒有給曾經的太子太傅留面子,直接交給了廷尉處理。”
“你看著,接下來的幾個月,長安必然是血雨腥風……”張不疑踮起腳尖看了看最前端的劉盈,看著對方一臉彷彿什麼也沒發生的樣子,冷不丁打了個寒顫。
這廝,現在已經成長到了這個地步了嗎?我要加快腳步了……張不疑默默轉過頭,拉著繼續縮著脖子降低存在感的張良,開始各種弱智發問。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縱使劉盈依舊還停留在對劉太公的哀思中走不出來,他所規定的三十六天的孝期也已經結束。
長安城的大街小巷之上,已經不復之前的一片慘白,重新變得多姿多彩起來。
而在長樂宮宣室殿,這座帝國最高權力中樞,也開始了大聖元年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朝會。
丹陛之下,謁者手捧詔命,聲音洪亮,抑揚頓挫,他正在頒佈的是任命原來的太子家令蕭祿為新一任的奉常。
嗯,抬頭還需要加上一個‘試’字,就像是員工剛到崗時的實習期,但這種政府任命和私人商社不同,最終都會轉正。
盤坐在殿中,清一色身穿紅色官服的大小官員對此並無異議,哪怕是一臉死了親爹表情的陸賈。
畢竟蕭祿是蕭何的嫡子,再加上做了這麼多年的太子家令,無論是能力還是資歷,以及如今四十多歲的年紀,升任九卿並不過分。
而後,等到蕭祿換掉千石官員的銅印黑綬,改佩戴象徵兩千石大老的銀印青綬之後,謁者開始宣讀第二道詔命。
“……蓋析薪厥子,荷之譬彼,故追封太太上皇為聖祖孝康皇帝,廟號聖祖,太太上皇后為聖祖孝康皇后,今令諸侯王皆立聖祖孝康皇帝、皇后廟於國都……”這道詔書唸完,整個宣室殿針落可聞,就連張良也是滿臉懵逼的神情。
對於給劉太公上廟號這件事大家都有所心理準備,但唯獨這種要在諸侯國也建廟供奉劉太公這件事情,就完全超出了他們的心理預期了。
畢竟這是你的祖父,又不是我的祖父,你在關中建廟祭祀不就行了,甚至於只在你劉氏的諸侯國建廟也行啊?
但沒辦法,漢朝以孝治天下,正如當日紀信所說,若無劉太公,就不會有劉邦,也就沒有了他們的榮華富貴。
飲水思源,廟自然非建不可……嗯,諸侯的抗拒其實很好理解。古人對於祭祀很是看中,不僅是逢年過節要進行祭拜,每個月的初一十五也都需要進行進獻貢品。
重要的是這是擺放著劉太公牌位的聖祖廟,這就導致了祭祀的規格絕對不能低。
貢品其實不值錢,反正最後這些東西都不會浪費,費錢的是各個諸侯國要專門養一批人,比如看管聖祖廟的守衛,樂工、禮官,甚至於打理祭田的農戶……林林總總算下來,至少要好幾百人!
重要的是這些人可都是全職,而不會是兼職!這對於食邑過千的大諸侯國還好,那些食邑不過數百的小諸侯國,就有些吃不消了。
畢竟他們之間的有些人,為了維持體面,甚至要靠借貸度日,新年的時候被債主上門逼債的事情也不是沒有發生過……如今這道詔書頒佈,他們的頭上又增添了一座大山……嗯,漢朝奉行的是郡國兩級制度,只要是有食邑的徹候,都算是封疆裂土,擁有封國,擁有領地上的行政、司法、稅收等權力。
比如歷史上得罪了漢文帝的周勃,在回到他的食邑絳縣的時候,每次河東郡守欒布從絳縣附近路過,他就提心吊膽的召集自己名下的武裝力量,生怕對方來找他麻煩……劉盈居高臨下,將所有人的表情盡收眼底,只是頭上的冕旒垂下,讓所有人都看不清他唇角的冷笑。
如今河已經過了,是時候該拆橋了。但若是透過莫須有的方式褫奪人家的爵位,傳出去名聲就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