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劉盈:為公益事業添磚加瓦!(第1/2頁)
章節報錯
坐在藤椅上,劉盈簡單翻了翻手中的識字圖冊,只見上面寫著諸如天、風、水、火,以及米篩、簸箕之類大字的後面,都畫著一副很生動的工筆畫。
嗯,其實很早的時候,中國的繪畫方式也是以寫實為主,只有到了後來才衍生出了越來越多的寫意繪畫。
而這種製作掃盲工具的靈感,其實並不是來源於幼兒識字板,畢竟那時候的劉盈是條單身狗,嬰幼兒用品神馬的完全用不上。
他的靈感,其實來源於明代楊士奇編的《文淵閣書目》中的《新編對相四言》,這是一本明朝人編纂的蒙學圖書,類似於後來的看圖識字,只可惜那本書不在中國……
劉盈數了數手中的識字圖冊,這種只是用來簡單掃盲的圖冊,上面只編寫了四百多個常用字。
寫文章是肯定不夠用的,但應付日常生活還是沒太多問題的。
嗯,這就有點像是國內過了四六級的留學生出國,結果發現自己和當地人的交流效率,甚至比不過幼兒園的小朋友……
這並不是留學生的水平差,而是四六級要求的主要是書面用語,以及相對正式的對話,但人們日常交流的方式,肯定不是用播音腔來播報新聞。
劉盈合上冊子,看向蕭祿點點頭:“拿去雕版刊印吧,先印一萬冊看看效果,好的話就繼續加印……另外,給那些編纂圖冊的儒生每人加十分。”
嗯,績效考核,當分數積攢高了之後可以獲得推薦做官的機會,或者直接折現。
蕭祿伸手接過圖冊,詢問道:“一冊要賣多少錢呢?”
劉盈想了一下,印刷用到的是中品紙,當初給蕭何報價的時候生產還沒有形成規模,人工成本和原料成本都很大,所以當初的價格是四十五張一紮,一紮三十錢。
但現如今隨著一座座造紙坊的落地,造紙用的竹木原材料都已經是自己的山頭上種的,所以成本自然有所下降。
劉盈看了看那薄薄的一本,一揮手:“公益事業就不要想著賺錢了,每本十錢,買五送一、買十送三……”
他要做的是掃盲,當人們的識字量上來之後,諸如報紙和其他一些文娛專案才能提上日程,否則發行量上不去的話,印刷的費用就會居高不下。
當然了,辦報紙也並不圖賺錢,主要是用來打廣告……
蕭祿躬身行禮後快步離開,只留下他和張不疑大眼瞪小眼。
張不疑臉頰一紅:“我可告訴你,我可是你未來的姐夫……”
神經病……劉盈一甩袖子,大步向外走去。
他準備去實驗一下,看看能不能做出更廉價的印刷用墨,比如油墨。
這一時期人們使用的大多是松煙墨,也就是點燃松樹,隨後將冷卻的松煙收集起來,捏成小糰子備用。
劉盈要做的油墨,其實是沈括曾經提到過到一嘴的,用石油來製取墨汁的做法。
嗯,別問,問就是系統給的!
………………………………
陽春三月,天氣已經不復從前的陰冷。
劉盈趁著晨露消散的時候,一個人蹲在了東宮西南角的一處花園。
這其實是他規劃出來的一塊試驗田,用於種植系統給的,以及他自己搜尋到的植物種子。
重點是後者,畢竟他不是專業的農學生,僅憑藉種子無法判斷出這種植物到底是什麼。
而這片角落中的花園,不僅圍牆上插滿了玻璃片,只有一個門,且有七八個手腳粗大的小宮女日夜看守。
沒辦法,熊孩子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