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南岸,興樂宮遺址。

吹面微涼的秋風中,劉盈正在帶隊在這裡做著測繪的工作。

作為一隻土木狗,他深知有一張靠譜的施工圖,對於工程進度的幫助有多大。

而且這裡毫不誇張的說,將會是他未來的家。

所以,自己家的設計,在力所能及的時候,還是不要完全外包給別人的好。

嗯,但更重要的理由,則是為了逃學……

畢竟,他只需要再在關中居住十天左右,就要著手前往河北跟韓信匯合了。

秋糧入庫,趕種一季小麥之後,趙國的精壯將被徵召,南下滅齊。

隨著堆肥法的大量普及,再加上這一時期沒有什麼抗倒伏用來密植的種子,所以即便是一年兩熟,對於地力的消耗其實也並不太嚴重。

麥豆連作,再加上牲畜和人類的糞肥,土地再怎麼貧瘠,一畝地還是能打一兩百斤糧食的。

這個產量,在後世里人口過億的時候會鬧饑荒,但在人口只有一兩千萬的年代,畝產雖然低,但人均糧食佔有量卻並不低。

劉盈想做的就是先爆人口,然後將人口導向設在各地的大大小小的工坊,之後利用提振的生產力,完成對江南嶺南的開發,以及海外的殖民。

尤其是日南郡的河口三角洲,土壤肥沃,光照充足,尤其適宜耕種。

將那裡產出的糧食源源不斷運回來,則國內就可以實行三圃制,既修養地力,又可以發展利潤更高的畜牧業。

在劉盈的規劃中,他準備用三到五個五年計劃,讓大漢的百姓從吃得飽,轉變為吃得好。

所以著眼於當下,他做的一件事,就是教會將作少府的一群工師,如何完成地圖測繪。

秦朝的地圖上,雖然標註有點到點的距離,以及山脈的等高線,但受限於工具和實際操作的問題,這樣的地圖只是用來參考。

尤其是在大軍行進的時候,更多依靠的,還是當地人的帶路,以及派出遊騎的實地偵查。

至於像是修水渠道路等大型工程,尤其是水渠,很多時候能夠通水,靠的都是運氣……

畢竟,劉盈閱讀《中國水利史》這本書的時候,見到其中最為頻繁出現的,就是‘水不通’,‘不能通’……

所以說,為了避免勞民傷財,前期精準的測繪,還是很有必要的。

而現在擺在劉盈面前的,是他一早叫人復刻出的一臺遊標經緯儀。

就是一個木製的三腳架,上面安裝帶有四個微調旋鈕的基座,然後是一個垂線定水平的水準儀,基座上帶有一個液浮指南針和羅盤。

再往上,是由青銅鑄造的器身,分為主尺和附尺的水平角度盤。

主尺為基座,往上能旋轉的部分有一個垂直旋轉的角度盤和帶有定位細絲的望遠鏡。

這些都不是難點,難點是對於度量衡的確定。

秦漢時期確定度量衡的一種標準物,用的是黍米,準確的說,用的是上黨郡羊頭山的黍米。

一百粒大小均勻的黍米首尾相連一字排開,恰好就是這一時期一尺的長度,既23.2厘米。

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