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櫟陽,丞相府。

穿過種著兩顆大槐樹的前院後,劉盈來到了位於水塘邊的一間精舍。

這裡是蕭何在天氣熱的時候,選擇避暑乘涼以及辦公的地方。

劉盈揹著雙手,蹦蹦跳跳走入,很是隨意的對抬起頭瞥了他一眼的蕭何行了個禮,旋即坐在角落之中,早就為他準備好的座位。

既然回到了櫟陽,那麼該做的功課,自然是少不了的。

在被叔孫通抓住填鴨了一番後,劉盈決定來蕭何這裡換換腦子。

和喜歡強勢輸出觀點,誨人不倦的叔孫通不一樣,蕭何對於劉盈的日常教學,就是列一個書單讓劉盈自己去看,然後答疑解惑,並且抽查劉盈的閱讀進度。

無為,無不為。

今天劉盈讀的,是《老子》,也就是後世稱之為《道德經》的那本書。

在先秦之時,道家老莊一派雖然因為理念過於幼稚天真,早早就退出了列國的政治舞臺,但其著作,還是所有士子的必讀本。

即便是項羽,也不例外。

後世裡流傳的各種版本的《道德經》中,其中有一本,就是彭城人挖開了項羽一個侍妾的墳塋中找到的石函絹素本。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劉盈在讀到這一句的時候,已經明白了蕭何想要對自己說的話。

這是蕭何在警醒自己,不要在趙地過於銳意進取,免得‘其民缺缺’,最終使得局勢朝著不好的一面發展。

因為這段話的上一章,是‘法令滋彰,盜賊多有’,上下文結合,其實就說盡了秦國的覆滅。

如果制度完善,自然不需要事事都由政府安排得明明白白。

我無為而民自化。

相反,如果不能遵守客觀規律,做得越多,錯得越多。

蕭何之所以推崇黃老之學,是因為黃老之學,更加適合現如今的漢國。

說是黃老,其實黃是黃,老是老。

黃指的是黃帝,講究‘因天時,伐天毀’,銳意進取;老則自然是老子,講究‘致虛極,守靜篤’,消沉無為。

但二者卻既矛盾又統一。

其原因在於,二者所講的‘靜’本質上是相同的,與自然執行一致則為‘靜’,不一致則可稱之為‘躁’、‘擾’或者‘有為’。

黃學更注重行為,傾向外修;老學更注重意志,傾向內修。

但漢朝的黃老,其實和道家的黃老早就不禁相同了,至於後來的道教,更是差著十萬八千里。

我國的道教,是融合了儒道思想、民間巫術和信仰而形成的本土宗教,剛開始跟基督教類似,搞慈善懺悔、****,後來受統治者打壓改造,以及競爭不過佛教,於是就美其名曰的忙著修仙,但實則躺平任嘲了……

競爭不過的原因很簡單,仙沒有見到修成,但嗑藥卻嗑死了好幾個皇帝……

嗯,其實諸子百家中除了儒墨這兩個顯學之外,剩下的大多是漢代的人總結歸納出來的。

只是由於缺乏現代法治觀念,故此將先秦之時,所有重視‘刑法’計程車子都稱之為法家。

於是,極力鼓吹君主專制、壓制民間自由的一幫人就成了‘法家’的典範,尤其是那些冷血無情的酷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