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找白白,有人在寫百靈。

《採桑女》在戲院裡的演出不溫不火,馮靈有先前《皇女傳》、《孟麗君》和《天仙配》打下的基礎,戲票自然是不愁賣的,只不過不可能回到之前《皇女傳》搶票時的盛況罷了。

根據汪杏花的估計,按照目前的情況,《採桑女》在遊樂園裡連續演上一個月就差不多了。

再演票就有可能賣不動了。

不過票雖然賣的不太行,但周邊賣的很好。馮靈所飾演的各個時期的採桑女別的不說,造型都是一等一的漂亮。其中兩個戲份特別多的時期的戲服是馮靈用自己的小金庫專門定製的蘇繡,一套戲服就要幾十萬,好看程度自然是沒的說。

比天仙配的仙女造型都要好看。

別看觀眾們不喜歡《採桑女》的劇情,買同款周邊那叫一個積極。

好看才是第一購買力。

汪杏花因為《採桑女》反響平平所以把周邊的價格定得比較低,結果沒想到採桑女的周邊賣得比皇女傳還要好。差點沒把汪杏花氣得吐血,晚上睡覺做夢,夢得都是自己周邊定錯價格,錯失好多提成。

3月11日,第1篇有關《採桑女》首演的報道終於出爐。

這篇報道的作者是先前在戲院門口抽菸的許記者。

說起許記者,這位其實是汪平修的重點攻略物件。

許記者是名校畢業,第1篇發表在正規報刊雜誌上的文章就是有關戲曲的。根據汪平修的調查,許記者在畢業之後應聘進了一家專業報社,他的師傅就是追蹤戲曲有關新聞的,積累了很多人脈。許記者跟著師傅一直在做相關報道,等到師傅退休後,更是接過了師傅手中的人脈。

在一眾記者中,許記者屬於那種為人比較剛正不阿,很少收錢辦事,文字犀利,文風獨特,對戲曲比較熱愛,所寫文章專業性和公信力都比較強的專業記者。

唯一的缺點大概就是有些感性,容易對人掏心掏肺。

汪平修非常喜歡許記者這個缺點。

汪平修花了兩天時間,讓許記者對自己掏心掏肺,拍著胸脯保證一定會寫一篇公正客觀的好報道,幫《採桑女》做宣傳,不讓這樣一出好戲在這個時代明珠蒙塵。

在許記者的報道寫出來的第一時間,大家就在網上訂購電子刊閱讀了。

江祺作為一名並不是很能欣賞《採桑女》的普通觀眾,覺得許記者這篇報道寫的確實掏心掏肺。

在這篇報道中,許記者一邊極盡讚美之詞,誇讚《採桑女》的堪稱上佳的劇本,絕佳的唱詞,極好的立意和馮靈精彩的表演,一邊又很公正客觀的預測這出戏註定不可能獲得多大的經濟效益。

觀看門檻是《採桑女》最大的缺點,同時又是《採桑女》優點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於《採桑女》的創作故事,許記者只用了簡短文字一筆帶過。很顯然,許記者不想讓這個明顯更有看頭和爆點的幕後故事蓋過《採桑女》這出戏本身的風采。

毫無疑問,許記者的報道是一篇公正客觀且精彩的報道。

但正如同樣精彩的《採桑女》一樣,這篇報道註定不可能被太多人看到。

這年頭大家看新聞都喜歡看娛樂八卦新聞,再不濟也得是政治實事,再次是財經。

一篇公正、客觀、文筆上佳的戲曲報道,還是需要花錢買的電子刊,實在是很難受大家喜歡。

“許記者他們這個報社的電子刊銷量有點慘淡呀!”江祺看著銷量感嘆道,“一天時間就賣出去193份,他們報社都不自己刷一下電子刊的銷量的嗎?”

照例來戲院坐著蹲人,順便交流指導的蔡佳敏笑著道:“江老闆,這就是你不懂了。”

“許記者所在的這個報社是老牌報社,影響力很大但銷量遠不如從前,大部分銷量還得靠線下的紙質版,他們有一批非常穩定的訂閱報紙的使用者,電子刊只不過是為了跟上時代,不指望靠電子刊賺錢。”

江祺眼睛一亮:“這麼說,許記者的報道還是能被不少人看到的嘍?”

蔡佳敏笑著點點頭:“當然,而且其中有不少是《採桑女》的觀眾群。這個報刊當年就是以追蹤報道戲曲出名的,20年前通訊還不發達的時候,有很多戲迷就靠訂閱這家報紙找追蹤訊息,找可看的新戲。”

江祺的笑容更加真摯了。

汪平修的近乎沒白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