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到《採桑女》結束,不少觀眾都仍然沉浸在金山銀山的震撼之中。

不少人都拍了照片,第一時間發朋友圈感嘆原來有錢人的生活是這麼樸實無華。

有錢人的快樂你根本就想象不到!

爺爺奶奶,我不想努力了!

過於震撼的結果就是,很多觀眾在離開戲院的時候,覺得雖然《採桑女》這個戲確實不太好看,前面氣的要死,後面你雖然還不錯,但仔細想想好像又沒有那麼爽,開頭極其難熬,但戲應該還是不錯的。

至於為什麼不錯……

老年粉絲團都願意砸這麼多錢來捧這個戲,這個戲一定有可圈可點之處,只不過我的鑑賞水平不夠看不出來。

排除掉自己不太喜歡這個主觀因素,客觀來看的話,這個戲應該還是可以的。

只能說現在的年輕觀眾是懂得給自己洗腦的。

有金銀桑葉的撐場在前,《採桑女》的口碑也沒有江祺想象中的那麼譭譽參半。

無非是老年粉絲團看得很起勁,呼朋喚友,平日裡不怎麼看戲的普通觀眾看得很累,看完之後雖然不喜歡但也不至於罵戲不好,只是不會再看第2遍就是了。

在江祺不知道的情況下,《採桑女》用一種極其詭異的方式開始了它詭異的宣傳。

這個宣傳方式用一個詞來總結,大概就是以訛傳訛。

這年頭看戲的人雖然少,但不是沒有。

在某些地區是有一批,非常可觀且數量龐大的戲曲觀眾的,不過這些觀眾的年齡普遍偏大,叔叔伯伯輩的都算年輕人,基本上都是老頭老太太。

這群老頭老太太平日裡是不怎麼上網的。

大家接受新聞的方式除了看新聞,看報紙,就是聽人講。

這個聽人說分為兩種,一種面對面的直接聽人說,另一種是在微信上聽語音。

老人家年紀大了,用手機一個個手寫字寫慢,拼音輸入又不會。發資訊基本靠語音,每次聽語音的時候就要把手機聲音調到最大,大到震耳欲聾的那種。

而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某些老頭老太太的微信裡流傳著一段神秘的音訊。

這段音訊的聲音有點小,小到即使把音量開到最大,聲音也不夠大。

不少對老人比較關心的子女發現自己的爸媽這段時間特別奇怪,天天不知道待在房間裡搞什麼東西,抱著個手機放在耳朵邊上好像在聽音樂。

這個音樂也是奇奇怪怪的,不像是正經歌曲,好像是戲腔,咿咿呀呀的,不長,三四十秒。

就那三四十秒的歌,天天聽,日日聽,聽得偶爾進爹媽房間拿東西的子女都記住調了,還要聽。

更有一些小輩,直接被長輩們派了任務。

被長輩們發了一段沒頭沒尾沒畫面的神秘音訊,點名要找這段音訊的出處,說是一段戲,什麼白白唱的,要找這段戲的來源,找到了就把完整的戲的影片發給他們,長輩們還等著看。

這可苦了那些找戲的小輩了,一不知道名字,二不知道戲種,就一段短短的音訊,還全都是咿咿呀呀的唱詞。

唱詞就算了,最關鍵的是聽不懂。

這唱的好像是文言文。

如果是白話文,大家還能直接翻譯譯成知道的句子上網上搜,這文言文誰知道是哪個字啊?

找這段戲的出處,你這不是在難為我胖虎嗎?

不光小輩們在找,聽到這段唱詞的愛聽戲的老人們也在找。

在馮靈本人都不知道的情況下,不知道有多少人對她日思夜想,就想找到這個傳說中的白白到底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