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嘀嘀。”

“嘀嘀嘀。”

聽到鬧鐘的聲響,徐容伸了個懶腰,扯開了身上蓋著的毛毯。

他的確補了個回籠覺。

對於攝製組,他的要求只有一個,在規定的期限內保質保量將《北平》拍攝完成。

在影視圈這個名利場中摸爬滾打七八年,他對“人至察則無徒”的道理深有體會,一切的商業價值的創造的本質是剩餘價值的剝削,於《北平》攝製組,他是唯一的剝削者,而劉合平、孔生、劉超、羅金福等人,哪怕宋佚和小張同學,都是被剝削者,他們貢獻他們的剩餘價值為他創造財富。

劉超的行為是反抗剝削的形式的一種,但只要這種反抗還留有較大剝削空間,就在他容忍範圍之內。

換而言之,只要攝製組能夠齊心協力為創作一部偉大的作品而努力,他個人吃些虧、受些氣沒什麼,作為處在行業金字塔頂的從業者,他有責任創作一部對社會有意義的作品,也有義務留下這個時代的有價值的東西給後人,好不讓後來者以為這個時代的影視從業者都鑽進了錢眼裡。

但後者是宣發時公眾號、媒體用來觀眾的說法,人如果連自己都騙,大致相當於捂上了眼睛和耳朵,很難再透過事物的表象發現其本質。

再次走入影棚,佈景已經接近尾聲。

徐容遠遠地望見程昱、張曦林以及另外一位身形削瘦、疙瘩頭臉的演員走戲,他想了想,沒朝監視器的方向走,而是來到掌機身後,就那麼定定的盯著三人。

尤其是程昱。

他當初之所以下定決心投資《北平無戰事》,一來劇本是劉合平嘔心瀝血之作,成為經典的機率極大,再者仔細研究過劇本之後下意識覺得陳保國、王慶詳等人大機率不會拒絕。

《北平》是一個難得的向同行觀摩學習機會,尤其是陳保國這樣的業務水平、熒幕號召力、商業價值都相當高的同行,機會更是難得。

儘管同處一個圈子,但因片酬的限制,二人同臺競技的機會幾乎不存在。

相比於陳保國,程昱的熒幕號召力、商業價值要低很多,可是作為人民衛士和反派專業戶、三大獎常客,同樣是他觀摩學習的物件。

在正式觀摩學習開始之前,他想先近距離的感受一下程昱的戲。

走完戲之後,程昱才注意到不遠處抱著胳膊的徐容,他似乎正在思考著什麼,兩道粗重的眉毛輕皺著,視線雖然落在自己身上,可是眼睛裡卻並沒有神,大概在思索和自己有關的問題。

結合過往的聽聞,程昱隱約猜到了徐容皺眉的緣由。

小分隊當中和徐容私交最密切的是王慶詳,按他的說法,徐容又賠錢又賠人情攛掇《北平》這個局,壓根就沒憋好屁。

業界有一個普遍共識,徐容能力壓一眾同行達成大滿貫,《潛伏》的導演、編劇姜偉佔四成功勞,三成得益於徐容自身臉皮夠厚,兩成是他自身的能力,一成要歸結於運氣。

之所以臉皮佔了三成,是他竟然拿四部作品同時衝擊三大獎,而且還是不同題材、不同角色定位的作品。

評委組無論是看功勞看是苦勞,都不好把獎盃頒給別人。

在王慶詳看來,徐容投資《北平》抱著的恐怕絕非單純消除非議的打算,在《北平》主要角色當中,徐鐵英、方步亭、曾可達、梁經綸、馬漢山戲量都不比作為男一的方孟敖少太多,徐容如果能夠力壓一眾同演者,三大獎評委會將會面臨一個極其棘手的難題。

沒人懷疑《北平》成不了爆款,“劉合平編劇”、“徐容監製”是華語電視劇行業兩塊響噹噹的金字招牌,而且兩人的合作是經過檢驗的,他們上一次合作創作了目前電視劇豆瓣評分第一的《大明王朝1566》,二人的聯手註定《北平》預定了一個年度收視前三的席位。

一部年度爆款的歷史大戲,獲獎是板上釘釘,而其中力壓半個演藝圈同行的徐容,獲獎似乎同樣理所當然。

但是三大獎評委會卻要面臨一個相當艱難的抉擇。

評選出中國電視劇三大獎第一個二輪大滿貫演員。

最離譜的是,這個演員的年齡還不滿三十歲。

而在小分隊看來,徐容卻過於想當然了,戲量相當,意味著機會於每個人都是均等的。

於程昱而言,《北平》不是徐容的機會,而是自己的機遇。

如果能夠力壓焦晃、陳保國、徐容等人,電視人的最高榮譽,中國電視劇三大獎大滿貫,觸手可及。

之所以斷定《北平》不是徐容的機會,是他在看過劇本之後得出的論斷,

劉合平對於方孟敖這個角色的定位過於完美了。

家世顯赫、能力出眾、正直聰敏、胸懷坦蕩、風趣幽默等等等等,方孟敖集中了有史以來所有霸道總裁應該具備的性格特徵,相反的是,他的人物關係、生活環境卻完美的避開了所有方便總裁展現霸道的設定。

在空軍中將活不過一集、黨國大佬頻繁下場的《北平》當中,軍銜僅為上校的方孟敖是個徹頭徹尾的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