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二章 特徵(第1/3頁)
章節報錯
時值盛夏,京城的天氣熱的人喘不過氣來,可是棚內整個攝製組卻靜悄悄的,似乎絲毫未受悶熱天氣的影響,哪怕必要的交流,也都刻意壓低了聲音。
一手握著展開的劇本,一手拿著扇子扇風的程昱聽瘦長臉的執行導演王勇泉講完了戲,手中的扇子遽然止住,他低頭瞧了瞧自己胖碩的身材,又瞧了瞧只有60公分寬的桌面,臉上露出了點為難之色。
王勇泉也清楚要求對於程昱而言有些“過分”,望著他的神情中混雜著三分鼓勵、三分期待以及四分的懇求,以低沉的聲調道:“程老師,希望您能克服克服。”
《北平無戰事》全劇擷取的是時間跨度為1948年7月至1948年12月,其中主要情節發生在1948年的7、8兩月的北平,和人藝的《窩頭會館》時代背景大致重合。
因國民黨上層貪腐導致北平缺糧釀成學潮為全劇的開端,以反腐、查賬為線索,儘管全劇圍繞反貪腐、查賬進行,但實質上和中國存在的大多數矛盾一樣,矛盾的組成部分,表面上是因為某件事導致的衝突,但本質是人和人之間或者群體和群體之間的較量。
《北平》同樣如此,其既展現了特殊時代背景下國、共之間的鬥爭,也展現國民黨內部各個派系之間不同的利益訴求引發的你死我活的較量。
程昱所出演的馬漢山作為北平民政局局長、原保密局北平站站長,相較於鬥爭的主角建豐、孔宋、二陳只是一個小人物,但因其是北平民調會實際負責人,也就理所當然地成為了整個貪腐事件的核心人物,在國民黨頂層的諸多大佬未親自下場之前,在多方勢力的鬥爭當中,馬漢山無可爭議地成為矛盾的集中點。
要拍的一場戲是因缺糧導致學生再次圍困華北剿總,為躲避南京方面派來的五人調查小組,馬漢藏在民調會倉庫向孔家大少開辦的揚子公司催糧的情節。
劇本原文的描述為:馬漢山這時已經站到桌子上去了,兩手握著話筒,唯恐那個話筒掉了,身子時而左轉,時而右轉,哪裡像打電話,簡直就像在一口熱鍋上轉動。
對年輕演員而言,這段形體表演幾乎沒有太大的難度,但程昱那胖碩的身材,很難不讓人懷疑他能否站在60公分寬的桌面上完成一系列表演。
以程昱在業內的名氣、地位,換作尋常的小劇組,導演肯定早就把戲改了。
但孔生並沒有第一時間向劉合平提出異議,兩人合作之初劉合平就提出過唯一的條件,不得改動劇本。
他並不想因為這點小事和劉合平發生衝突。
其次,對於這段戲他早就寫好了指令碼,程昱站在桌面上,彎著腰,雙手握著話筒,如同握著一根救命稻草。
程昱和王勇泉僵持了幾秒鐘,沒再說什麼,伸手按了按桌面,輕吸了一口氣,道:“麻煩搭把手,扶著我上去。”
不用程昱言語,王勇泉已經攙著他的胳膊。
程昱踩著凳子,一隻腳剛踩到桌面上,身體的重量還沒完全給上,桌子立刻發出了不堪重負的“咔嚓”的聲。
程昱收了腳,不可思議地道:“王導,這根本禁不住踩啊,再換一張桌子吧。”
不遠處的道具組的某個中年人聞言臉色頓時變了,“換一張桌子”很簡單,可是忙活半天不說,但眼下最重要的是保證正常拍攝。
為力求真實,劇組使用的道具都有固定的風格特徵,很多道具都是專門定製,合作的傢俱廠只要加錢半天就能做出來,可是他們做舊半天的功夫未必打的住。
孔生王永泉招了招手,問明白了怎麼回事後,臉色如常地把兼任擔任統籌的羅金福喊了過來,低聲問道:“羅老師,能不能調整下拍攝順序?”
“可以先拍張曦林老師的。”羅金福的普通話仍然不太標準,但已足夠讓孔生聽明白他要表達的意思,“但是他只有一句臺詞。”
張曦林在戲中演排程科長王一行。
羅金福瞧著孔生漸漸趨於嚴肅的面孔,圓臉上幾乎沒有太多表情,一副公事公辦的語氣:“董永老師晚上才能過來。”
這個場景下的其他戲需要董永參演,而董永不在,意味著老闆進組的第一天,攝製組也許要浪費大半天甚至也許今天只能拍一場戲。
孔生心頭再次升起一股極為難受的感覺,有容傳媒的這個劇組實十分“敬業”,就像眼下的羅金福,每個場景下有哪些戲,他都能如數家珍,拍攝工作也都能安排的井井有條,讓人挑不出任何紕漏,但唯有一點,他只做份內的事情,和自己無關的事絕不多過問一句。
不僅羅金福,有容傳媒的過來的人全都如此,每個人都能把自己的工作乾的相當漂亮,但也僅此而已。
為了能夠順利拍攝,他將劇組的一些關鍵人員換成了自己的人,比如幾個小組的組長。
三合板做的道具桌桌面承受不了程昱的體重,往小了說,是道具組的工作疏忽。
可是偌大的劇組,每天幾十萬的經費,按照行業慣例,大家都會拿各自本應該拿的抽成。
他掃了眼手錶,已經六點四十,徐老師馬上就要到了。
徐容是主演,但除主演的身份之外,他還是投資人,進組的第一天就看到全組歇著等道具或者轉場,大機率會懷疑他這個導演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