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拜訪(第2/3頁)
章節報錯
接下來就等濮存晰的訊息了。
如今不比以往,要是擱在五六十年代,他可以直接讓張合平開個條子去找尚長容學藝,但是如今不興那麼搞了。
因此濮存晰到底能不能辦成,他也不老確定。
學習戲曲並非突發奇想,更不是為了把傳統發揚光大。
在他看來,如無意外,戲曲很快就會消亡。
這種消亡並非不復存在,而是消失於商業市場。
京劇最鼎盛的時代大概在上個世紀上半葉,代表人物如今也耳熟能詳,楊小樓、梅蘭芳、餘叔巖等人,一個個都闖出了諾大的名頭。
他們創造新唱法、寫新劇本,是當時最大的腕兒,最引人注目的頭牌。
國人最大的優點就是堅持傳統,最大的缺點也是堅持傳統。
一百年來,京劇一直在傳承,可是適應時代的創新幾乎微乎其微。
他並不清楚京劇到底該怎麼創新,但卻明白一個演員穿上西裝唱戲絕對算不上創新,把戲曲搬到綜藝節目上唱是更不能算是創新。
但是作為斯氏體系的學習者,他卻清楚地知道自己該怎麼基於斯氏體系創新。
這就要從斯氏體系的發展說起。
《斯坦尼拉夫斯基全集》內容大致可以分為四卷。
第一卷《我的藝術修養》,用自傳的形式記載了斯坦尼前半生的探索歷程。
第二卷《體驗創作過程的自我修養》,用課堂記錄的形式,表述了其教授方法,讓學生透過元素訓練、無實物動作練習、表演小品等簡單的課程,使稍微具備潛質的普通演員,能接近表演大師憑藉天賦和經驗達到的深刻的舞臺體驗,這是目前斯氏體系的主體或者說全部。
第三卷《體現過程中的自我修養》,著重於形體、聲音、言語、舞蹈、節奏等外部技術訓練,基本上是藉助姐妹藝術的成果而加以利用,以增強形體方面的靈活性、可塑性,為角色的體現準備好優良的條件,對於類似的培訓要求,各個流派之間原則上並無大的分歧,體系只是作出有選擇性的安排而已。
第四卷《演員創造角色》,屬於嘗試多種創作方法的未定稿,包含藝術觀念、美學創意、演繹風格等一些現實主義的基本原則,在舞臺形象的塑造上,富有指導性的實踐及論證。
斯坦尼在1928年罹患心臟病之後,開始全力投入戲劇教學和理論研究工作,生命的後期專注於舞蹈、歌劇研究,倡導“形體動作方法”。
如今名字很多,如“心理一形體動作方法”、“身體行動理論”、“形體分析法”。
在不同的國家、流派中名稱不同,但表達的意義大體是一致的,之所以名字高度不統一,是因為斯坦尼在1938年逝世時,這項工作並沒有完成。
如今流行的體系,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謫傳弟子們在他們的老師去世後對“斯氏體系”的成果。
形體動作方法,主要指演員從角色行動的邏輯出發,把握人物基調及性格特徵,完成角色創造,斯氏認為,人行為中的每一個動作都是統一完整的心理形體過程,而情感則在形體過程中產生。
他由此提出這種創造角色的方法,即不從心理體驗人手,而從行動的邏輯出發,透過動作反射作用激發與它相應的情感的邏輯,自然地獲得角色的心理體驗和下意識。
在斯氏弟子及再傳弟子們的評價當中,這種方法能“充分發揮演員創作的主動性.在積極的行動中更快地接受角色,從而成功地完成角色的創造。”
但也因此產生了分歧,這種方法最為典型的特徵是在不同的文化下,同一形體動作的所激發的情緒是不同的,比如豎大拇指,在不同的文化環境表達的意思截然不同。
由此也可以得出,簡單地說斯氏體系就是“體驗派”是很不嚴謹的,大致等同於“土木工程就是蓋房子的”樸素認知。
而且近幾年,徐容發現不少演員尤其是青年演員,對斯氏體系並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反而青睞某些前衛的表演理念,如中性面具這些被稱為“高階”的表演,卻沒有認真訓練基本功,結果演出來的人物形象既沒有“現實”也沒有“高階”。
相反,戲曲作為根植於傳統文化,在“高階”(即以最簡潔的方式表達儘可能多的內容)方面卻有著其他所謂的各種“高階”不具備的獨特優勢。
他並非某些西醫,全盤否定中醫。
也並非某些中醫,批判西醫不把“人”當成“人”(天人合一觀念)。
無論中醫還是西醫,既然能治病,肯定有其獨到之處。
這是他要學習戲曲的初衷。
濮存晰接電話的時候正在父母家,老爺子身體不好,自打05年起,醫院已經下了好幾次病危通知,得益於母親無微不至的照顧,老爺子一次又一次的挺了過來。
見他結束通話電話,母親問道:“什麼事情呀?”
“小徐說想跟著尚長容學戲,讓我幫忙介紹。”
母親笑著,道:“那你可得給人小徐好好張羅張羅。”
她頓了頓,道:“以前大院看著長大那些孩子,都給沒了似的,不說遠的,就小子春,我聽你靜媛阿姨說,上回在街上碰見小子春,明明說的好好的去看你歐陽伯伯,結果等了好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