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和合(第2/2頁)
章節報錯
符載的這篇文章並不為人所知,但是卻為我的假設提供了具體方***的思路,從過往的經驗而論,可以概括為以下三點:
首先,「我」是什麼樣的呢?
帶著這個問題,去劇本里尋找,這是每一個劇本必須交待的創作前提,以蔡添明為例,一個聰明、狠辣、果決的毒梟。
其次,「我」究竟是什麼樣的呢?
帶著這個問題,去生活當中尋找,透過體驗生活、深入生活甚至生活,融入到人物的特定群體當中,理解、感受、趨同於他們的思想狀態。
蔡添明這個群體遭遇各不相同,但是他們的出身往往有著驚人的相似性,貧窮,不然也不至於走上這條違法犯罪的道路。
另外也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錢。
他們十分清楚自己犯下的罪行,因此無論行走坐臥,他們都保持著高度警惕,比如多年不見的發小突然聯絡,無論是或者不是,先把這個定位為臥底總是最穩妥的。
最後,「
我」到底應該是什麼樣呢的?
至此,就需要把劇本規定情境下的行動和特定群體思想統一起來,給每一個行動尋找合理的行動動機。
被張雷逮捕後,蔡添明的決定是不惜一切代價獲取自由,而獲取自由光有勇氣是不夠的,還需要面臨絕境的鎮定、縝密的思維,緩緩編織一張將所有人同歸於盡的大網。
人物的創造不可能也不應當一蹴而就,除非劇本就是量身定製,演員演的就是他自己。
創作過程應當是循序漸進,今天窺見「我」心靈的一點隱秘,明天也許又看到「我」一雙眸子的閃動,也許有一天又突然看到「我」頭上的一絲白髮和腳上常穿的鞋子。
總之,必須讓「我」在我心裡愈發分明,最終出現「團長這傢伙很賊」的現象,只有「我」出現在我的心中,我才能像「我」那樣生活。
關於具體的調節至和合狀態的方法,我有一點思路。
《內經陰陽應象大論》有言,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從陰陽的角度分析,我應當是屬「陰」,「我」應當屬於「陽」,也就是說一對具體事物對比時,符合水的特徵的屬陰,符合火的特徵的屬陽,我是具體的、客觀存在的、靜止的,而「我」是抽象的、想象的、隨時變化的,分別對應了水火的兩種特徵。
我的假設是,透過對「陰」和「陽」的調整,最終達到一種和合的狀態,舉例來說,在《家》排練期間,我致力於加強「我」的存在,消除我自身的影響,但是演出的效果並沒有達到最佳。
這是一種明顯的陽盛陰衰的狀態。
在第二場演出之前,因為繁雜的事務導致我特別疲憊,演出過程中我積極調動全部的注意力,努力把握每一個細節,增強了我的存在,也就是「陰」的存在,和「我」達成了暫時的妥協,向著一個共同的目標努力。
也就是說這個過程中,陰陽運動有統一了共同的目標,形成了一個對立統一的整體,也就是和合狀態。
其次,關於調節的基本原則。
創新不是把原來一切舊的事物推倒、毀滅,然後重新建立,這不符合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如方法派就建立在體驗的基礎上。
但無論什麼樣的原理,什麼樣的概念,什麼樣的方法,表演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最終仍要服務於現實,服務於觀眾,而非滿足自身的臆測或者只作討論使用。
所以我認為,創作過程中,現實主義仍是要遵循的基本原則,也就是要體驗生活、深入生活,以現實為依據。
但是作為藝術創作,僅僅現實主義是不夠的,但追求現實主義影響藝術創作的的浪漫主義的成分嗎?
從思辨的角度,甚至可以這麼進行論斷,當現實主義深刻到一定程度,就是浪漫主義。
當然,「陰陽和合」作為中國先秦誕生的哲學概念,同樣被傳統的風水學說採用,成為其理論基礎,也因此常常被當代誤認為「子虛烏有」乃至於「怪力亂神」,難以服眾。
那麼換一種更加科學、現代的說法,唯物主義辯證法。
和合的概念也用另外一種概念替代,矛盾。
從本質上而言,這種以現實主義為原則的「和合」猜想也符合唯物辯證思維,也就是對立統一規律、量變質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至於其是否成立,如果成立那其中又存在的不足之處以及具體的訓練方法,就需要日後實踐過程中進行求證並補充了。
徐容端起水杯,抿了一口水,他看著剛剛
寫就的兩頁,心中難免升起一股錯亂之感,一方面總感覺自己在鬼扯,另外一方面,因為有現實實踐作為參照,他又感覺鬼扯存在一定的道理。
不過他心中生出一股感慨,如果這種假設真的成立的話,他提出的這套體系將會成為世界上最容易理解、學習的表演體系。
「和合法」的最大的優點在於簡單易懂,但凡生在紅旗下的國人,最不缺的就是根植於血脈基因的「和合」、「勻平」思維,接受過教育的當代青年,對於馬哲更是都能融會貫通,最不缺的就是唯物辯證思維,相比於體驗、方法、表現,他提出的理論基礎可以說大大降低了學習門檻,幾乎是有手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