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容並未立即動筆,對於自身的猜測的正確與否,其實他連一成把握都沒有。

據他所知,每一個在表演上達到一定高度的體驗派或者以體驗為主的演員,都曾在某個時間段懷疑過斯氏體系、理論、方法的正確性,乃至於懷疑自身所學習的一切。

那些對自身產生的同行,有的因為理念、信仰的崩塌徹底澹出了行業,有的因為主動或者被動默默堅持,如同黑夜中迷失了方向而只能憑著感覺航行的航船一般,隨著時間的積累逐漸意識到斯氏理論才是永不熄滅的燈塔,並在多年以後回想起這段自我懷疑的歲月,總是不免感嘆自身的無知和稚嫩。

就像很多最頂尖的物理學家步入晚年後逐漸轉變為最虔誠的神學家,斯氏理論其自身體系的特點總免不了讓演員產生自我懷疑。

徐容很清楚地瞭解這一普遍現象,並且為了避免自身重蹈覆轍,他向來重視基本功,因為過去的同行對斯氏體系的質疑和困惑往往是從“體驗”這一根本基礎開始的,而且據他了解,一旦懷疑產生,至少要兩到三年才能走出來。

偶爾的,他也會羨慕那些難以確定能否稱得上演員的藝人,他們終其一生都不會遇到類似的困惑,更變態的是,這些人可以連軸轉的接戲,根本不需要預留調整的時間,如果他也能做到這個地步,每年光片酬至少能達到兩個億。

省時省事省力而且來錢快。

但是徐容又清楚地明白,那麼搞只不過是把未來至少十年的錢透支了。

以對作品的態度而論,目前國內的演員心態大致分為四類。

第一類,極其珍惜自己的名聲,接劇本特講究,哪怕是人情託過來,只要覺得劇本不行堅決不接,而這類人又分兩種,一種是各種型別的角色都能演,另外一部分是隻能演一類角色。

第二類,對於自身的要求是一到三年內至少一部戲上映,隨著影視產業化程度越來越高,藝人更新換代的速度越來越快,長時間不出現在大眾的視野當中,很容易被觀眾忘記,而觀眾忘記又意外著行業忽視,因此為了保持競爭力,三年內必須要有一部戲上映,而這類演員作品的質量就沒那麼穩定,因為有些戲雖然質量不好,但相比之下已經是他們接到的質量最好的劇本。

第三類,對劇本完全沒要求,接戲的標準只看投資額,因為投資意味著宣發力度、意味著平臺、排片和關注度,這樣的片子,即使是爛片,一樣能夠吸引巨大的關注。

第四類就比較簡單,收到什麼劇本就接什麼戲。

四類演員並沒有業務水平的高低,有些人水平極差,但一向很能保持“老藝術家”的風範,弄得投資人整天罵娘不講人情,有的明明業務水平高的離譜,可就是接不到戲。

也就導致目前業界存在著這樣一種觀點,為什麼一定要追求登峰造極的業務能力?

戲差不多不就行啦?!

同行抱有這樣的想法,徐容能夠理解,任何一項技術,想超越90%的人大概只需要付出五成的辛苦,但是想要超越99.99999%的人,需要的就不僅僅是十成的辛苦,那是絕大多數人自出生就註定了無法觸及的高度。

是詭異的是,不少觀眾竟然懷揣著更大的寬容,接受了這種觀念並習以為常。

在觀眾和藝人的相互“體諒”之下,竟然形成了一種不正常的默契。

但是正是這種默契給了他機會,幾年前師兄黃曉明在內地影視行業如日中天,連續兩年入選四大小生,而且還是四大小生之首。

因為他的業務水平是最頂尖的!

這也是他能夠力壓將近兩代同行的原因,新千年以來,偶像大行其道,演員會不會演戲無所謂,只要長的帥機會到了,至少能紅一年,最長能紅五年。

可是某一天,觀眾突然發現,有個不僅長得帥,而且演的角色讓人莫名覺得真實的演員,出現了。

就好比有些人自出生尹始吃屎長大,直到成年,他從未覺得屎難吃,可是陡然有一天,機緣巧合之下,他吃到了一份色香味都是頂級的精美大餐,此時,即使再把屎再做成巧克力的味道,也再也難以塞進他們的嘴巴。

同行的對自己的看法,徐容多少了解一些,在他之前,大家都能混的不錯,可是在他之後,很多人已然無法維持體面。

這才是他一直以來致力於追求登峰造極的原因,他如果跟絕大多數人一樣,那麼如果哪天突然蹦出來了個張容來,他也許只能和前段時間的黃小明師兄一樣,無論多麼不甘,但卻無濟於事。

其次,一個人活一輩子,總要有點追求,不然回首往事,渾渾噩噩,一事無成,恐怕難免落個死不瞑目。

在追求技藝極致的道路上,很多前輩都曾證明,懷疑斯氏體系是一種無知的行為,但也有極個別人,在對斯氏體系產生懷疑之後,篤定地堅持了這一定論,在實踐過程中,逐漸開拓出了一套全新的表演理論以及訓練方法,如方法派、格派等,都是脫胎於斯氏體系。

自身到底是誤入歧途,還是在探索一套全新的方法,他不得而知。

但開弓沒有回頭箭,另外他足夠年輕,如今也才二十六歲,哪怕蹉跎十年,也才三十六歲,正好是事業的起步階段,哪有退縮的道理?!

他感慨著,順手端起了水杯,只是遞到嘴邊時,又頓在半空。

杯中的水,清澈見底,可是這一刻,他並沒有喝下去的想法,他並非懷疑楊蜜,只是本能的覺得這杯水不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