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一代(第2/2頁)
章節報錯
“譁。”
徐容的話音落下後,教室內頓時一片譁然,緊接著,所有的學生,一陣雞飛狗跳似的,有的打包裡掏出了筆記本、筆,沒帶本和筆的,慌忙開啟了手機,記下剛才徐容講到的最後一個問題。
一個女孩兒舉起了手,見徐容示意,她才問道:“徐老師,能麻煩您重複一下剛才的前兩個問題嗎?”
徐容瞅著女孩兒有點眼熟,應該演過《家有兒女》,可是叫什麼名字,一時半會兒的他沒能給一下想起來,笑著道:“抱歉,機會就是這樣,稍縱即逝,如果沒有記住前兩個問題,那麼只記著最後一個問題也一樣。”
徐容拎起稿紙,在一眾學生驚詫的視線當中,道:“各位學弟學妹,那麼,咱們三年半之後再見。”
教室內的學生就這麼愣愣地望著徐容在副院長的陪同之下,施施然地離開了教室,
在徐容出門的那一刻,教室內瞬間如同煮沸的開水,喧囂聲此起彼伏,簡直就要掀開房頂。
“前兩個問題是什麼?誰記啦?”
“我記啦我記啦,第一個是......”
校園當中,崔老師欣慰地看著他,問道:“你下次什麼時候演戲?我帶你的學弟學妹們去看看。”
徐容明白,班主任問的並非他拍電視劇或者電影,而是話劇。
目前各大小體系的表演理論和訓練方法都源於話劇,也因其沒有技術處理,演出時最為考驗演員的基本功。
中戲、上戲出身的演員,之所以強於北電,歸根結底,還是他們對排戲的執念,四年排下來,別的不說,光基本功就比北電高出了一大截。
徐容想了想,道:“沒有意外的話,十月一前後會演一輪。”
“這輪演多少場?”
“計劃是二十場。”徐容說出這個數字之後,自己咧嘴笑了。
崔新琴臉上的笑容更濃了,道:“嗯,繼續努力,爭取明年或者後年,一輪演上個三四十場。”
徐容成長的點點滴滴,崔新琴都看在眼裡,她早已料到他的成就會很高,因為他除了業務能力之外,為人處世雖然不能說滴水不漏,但只要不涉及請教專業方面的問題,相處時,都不會讓人不舒服,再者,這孩子該大方的時候,向來沒有小氣過,她聽說,大學四年,徐容在學校撒出去不少錢。
只是她未曾料到一切來的那麼快,她也帶過幾屆表演班,教過的學生更是不知道多少,徐容是她教過的學生當中,第二個考進人藝的,卻是第一個演上角的,至於成為人藝藝委會委員,更是北電建院以來第一個獲此殊榮的演員,不然院裡也不會邀請他擔任客座教授。
至於把表演指導理論以及配套的訓練方法寫進教材的,更是她從未想過的。
徐容忙著搖著頭道:“老師,您也太看得起我了,我哪有那個本事。”
十場,在話劇行業,是一個分水嶺,十場以下,證明演出效果一般,要麼是劇本本身存在缺陷,要麼是演員、導演的水平限制。
就像當初胡軍領銜主演的《原野》,演出中途觀眾大批退場,劇組不得不在演出一場之後原地解散,同時也導致胡軍對話劇,尤其對《原野》這個劇目,產生了心理陰影。
而十場以上,則意味著劇目是當下的大熱劇,若是能夠達到二十場乃至三十場以上,多輪演出之後,則會被冠以“經典”的名頭。
而能在人藝每輪演出三十場以上的話劇,經幾輪的驗證之後,其中表現突出的演員,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臺詞,甚至每一個字,都會被業界同行仔細分析、推敲,然後在某五教材修訂時,掰開了揉碎了分解,成為具體的理論的實踐樣板。
徐容明白崔老師的意思,就像過去他經歷的,翻開教材,密密麻麻的全是於是之、鄭融等人。
也許在崔老師覺著,他已經進入了人藝的藝委會,距離這一步也只一步之遙,但只有他自己才明白,距離遠比北電和人藝的距離還要遙遠。
因為人藝藝委會整體水準,如果不算幾位顧問的情況下,較二十年前,下降了不止一星半點的。
在閒暇的時間裡,他也思考過原因,論天賦,每一代總有高的也有低的,而指導理論,相較於前輩,他這一代乃至於上一代,選擇面更廣,一條路走不通,可以用另外一條。
理論上,只有一代比一代強,而沒有一代比一代差的道理。
最終,他將之歸於投入程度,在影視市場極度發達的今天,濮存晰、梁觀華、丁志誠、馮遠正、何栤、吳鋼這批人藝的門面藝人,都紛紛投入了影視的懷抱,時間和精力也就註定分散。
上上一代,像鄭老爺子雖然也客串過《西遊記》當中的太上老君,但那只是幾年也碰不見一回的情形,他們絕大部分精力和心思,仍然還是在話劇上,還是在他們要演的那幾個角色當中。
歸根結底,付出和收穫是成正比的。
若是院裡給演員票房分成,一個個的肯定比影視演員還拼命,以《雷雨》為例,一共八個演員,加兩個龍套,要是一輪能演三十場以上,票房至少兩千萬打底,縱然拿出一半來平分,一個演員平均下來也能一百二十萬,一個月賺一百多萬,即使絕大多數影視演員,也趕不上。
真要是如此,院裡的演員,根本不用別人催促,一準拼了命的排戲。
但是這些,他也只能想想,因為他壓根做不了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