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在西方被稱為戲劇,而因其系統的表演體系又發源於西方,因此國內院校的表演專業又稱作戲劇表演。

為了與傳統戲劇作區分,國內稱之為話劇。

正兒八經的話劇,徐容一場也沒演過,但是作為科班出身的學生,他對話劇並不陌生。

因為學校針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訓練培養,仍是話劇方向,至於影視表演,則屬於捎帶內容。

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話劇、電影、電視的鄙視鏈。

徐容的經歷相對要特殊一些,在踏入北電的校門之前,他就先一頭扎進了電視劇行業。

這幾年,尤其是近兩年來,並非沒有接到過電影劇本,但遞過來的本子一般都是戲份不多的小角色,而且片酬還壓的相當低。

電視劇從業者,包括演員、編劇、導演,試水大熒幕,都可能遭遇水土不服的情況,就像劉疆。

創作習慣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沒有經過市場的檢驗,投資方在不確定票房號召力的情況下,根本不敢砸錢。

儘管沒完整的演過話劇,但徐容平時看過不少相關的影像資料,對於話劇整體的表演方式,也有一個大體的把握。

但其中也有兩點遺憾,一是他不擅長外語,因此國外的經典戲劇,他看的不多,其次則是國內八十年代中期之前的劇目,因為特殊時代原因,所用的帶子大多是從國外進口,在劇院經費有限的情況下,也就導致了只能留存少數特別經典劇目的資料,而其他的,要麼當初洗掉了,要麼根本就沒做留存。

他本沒打算這麼早的涉足話劇行業,不掙錢不說,話劇的準備、排練都相當耗費時間。

一場話劇,從拿到劇本,到搬上舞臺,中間需要的準備時間,少說也得半年。

從最初的讀劇本,到人物分析,再經初排、細排、再排、反覆排,能把人排哭。

而且作為一種與觀眾面對面的表演形式,又相當考驗演員的臨場發揮和心理素質。

演著演著,劇場內觀眾大批離席的情形並不是沒發生過,這對演員的自信,是一種毀滅性的打擊。

若是影視作品,哪怕媒體、網路罵的沸反盈天、聲嘶力竭,只要關上電腦,自然也就可以把頭埋進沙子當中,撅著腚當鴕鳥,也就不會受到評價的影響。

但人藝的面子,不能不給。

儘管如今的馮遠正、吳鋼等人不復當年於是芝那批人的聲威,但一批老話劇人仍然健在,影響力依然不容小覷。

之所以下定決心,還是因為吳鋼,他身為《茶館》的演員,不是一樣有時間外出拍戲?

而且一個新人進去,頭幾年閒著的可能性比較大,未必真能有上臺的機會。

其實最重要的是,他也趁此看看不同的人、不同的呈現形式,豐富自身的表達技巧,這是目前限制他的主要因素。

而選擇《雷雨》的周萍一角,也不是無緣無故,《雷雨》因其題材、劇本作者的特殊性,已然成為話劇演員的門檻,沒有演過《雷雨》,就不能稱得上一個合格的話劇演員。

再者,就像他跟姜智濤說的,他也有自己的理想,《茶館》是國內話劇的巔峰,《雷雨》則是現代劇的.asxs.。

《茶館》的主題宏大,展現的是時代下諸多人物的命運,而《雷雨》就跟魯先生的作品似的,常看常新。

若是稍稍把時代背景換下,說不得又是一篇禁映劇目。

不過這些還早,估計一兩年內都不太可能實現。

而且人藝的招錄考試稱為地獄級別也不為過,門檻便是各大院校表演專業生或各個劇團正規演員,而且每年的考生當中,各個地方劇團出身的演員佔了不少。

“徐老師,吃個蘋果吧。”

“哎,謝謝。”

徐容接過海青遞過來的蘋果,說了聲謝謝。

海青順手的在他旁邊坐了,說道:“徐老師,昨天晚上我看電視,央視一套又在大晚上播了《大旗英雄傳》,而且我看預告,接下來白天還要播《51號兵站》。”

徐容咬了一口蘋果,嚼了兩下,本來還想誇她買的蘋果甜,可是聽到她後半截話,臨到嘴邊的話,又給嚥了下去。

他和杜諄的第一小生之爭一直僵持不下,就是因為央視一直在其中拉偏架。

央視在年初播完《走西口》之後,又開始放送《敵營十八年》,如今又把杜諄主演的《大旗》和《51號兵站》拉出來,原因哪怕用屁股想也能猜的出來。

央視那邊肯定還壓著杜諄的戲沒上映,不然不至於這麼賣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