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旱災來臨的時候,在很多旱災區的山林多觀察後,你會發現,往日裡繁多的野獸都已失去了足跡。

這很合理。

旱災導致植物乾癟死亡,食草動物沒有食物吃就會遷移,而食肉動物沒有肉吃,也會跟著跑。

而河裡的魚蝦因為處在水中,對溫度的感知沒有岸上的那麼強烈,它們往往只能在河流枯竭的時候,才會選擇轉移。

但成功逃離的基本都是一些大魚和靈活纖細的小魚,能留下的小魚小蝦以及倒黴的大魚數量都是有限的。

而這些魚蝦也就只能支撐這些災民最多不超過三天的保障。

不是魚蝦少,而是這些魚蝦死亡的速度往往比人類快。

在河水枯竭到一定程度,水中氧氣供給不足,且水溫過高之後,這些魚蝦就會大批次死亡。

而魚蝦一死亡不僅僅只是食物的缺失,更是對水源的汙染,如此一來,對於逃荒的災民來說那更是雪上加霜。

一旦遇到有魚蝦汙染的水源,他們就不得不順著河道再次跋涉不知多少里路,才能找到一些還未乾涸又沒受汙染的水源。

而那些一直沒能找到水源的逃荒人員,那更是早早的倒下。

好笑的是,不管是旱災還是洪災造成的饑荒中,往往死掉的更多的都是因為水,而不是食物。

別以為洪災就代表水多。

反而是洪災對水源的汙染更甚!

每次洪災之後,被涉及到的水源多多少少都會受到汙染,而那些不知情而喝下汙水的災民,多的是因為汙水的攝入而導致的疾病死去。

偏偏那時候衛生知識普及還不到位,懂這方面的醫生更是少之又少,就算知道也無法全部普及,這就導致了這些人的死亡沒有多少人能想到是因為他們喝下了看似清澈卻佈滿了細菌的汙水,而後中招的人一個接一個,完全無法制止。

所以,這些從永泰、昌元、柳桐穿越而來,抵達陳陽的人,短短兩三個月裡就經歷了無數次的地獄。

他們的人數往往都是上下起伏的。

匯合一次到上千人,然後一起走一段路,便倒下一些,再走一段路繼續死一批。

縮減過半後,就會有其他大規模的災民匯合,再次匯聚。

如此這般,抵達陳陽的這百來號人基本都是在後段加入的,前段時間加入的那些災民都已在這段路程中埋骨於塵土之下,無人得知,也無人祭拜,成為孤魂野鬼,流蕩人世。

雖然這些人的匯入帶來的資訊讓方瑜這些後來才開始逃荒的人內心惶恐絕望不已,但他們依然還是帶來了一些好訊息。

從他們帶來的資訊裡,方瑜的腦海裡形成了一張完整的逃荒路線。

陳陽也屬於旱災的波及範圍,此地也已經乾旱了快一個月,情況和蕉嶺縣相差不多。

接下來他們還要繼續穿過陳陽,進入西川,繞著西川的邊緣位置,一路進入東義縣。

這東義縣就是他們最終的目標。

那裡已經算是南方區域了,據說,旱災最多也就波及到了西川,過了西川后,就相當於成功逃離旱災的範圍。

而這其中這三個地區。

陳陽只是一個普通的臨南地區,並無什麼特別之處,但有人聽說,有一個叫靈主教的人在這個地區設了一個救濟區,為饑荒的人發放糧食。

和他們匯聚的這些人便是抱著這個信念一直堅持到了陳陽。

雖然這個資訊毫無憑據,但他們卻只能堅信。

西川是楚國最為特殊的一個地區之一。

西川在大楚的地圖中,剛好和西涼平原交界,方瑜他們在進入西川后,若是不繞彎而是選擇直行的話,穿過西川就會直接通向西涼,來到西涼平原。

透過西涼平原,就能來到大宛一族的地界。

昌王爺的昌王府就建立在西川地界,鎮守西涼。

東義縣是南方的一處產糧區,一直以風調雨水,四季如春聞名,是災民心中的理想故鄉。

只要到了東義縣,這次的逃荒之路就能順利通關,成功存活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