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週一。

上班打卡之後,趙曉龍又開始沒皮沒臉地跟同事們套近乎,彷彿週六醉酒現場直播的事,就跟沒發生過一樣。

只是,幾乎沒人搭理他,連張濤這樣的好人,也只是應付他一句了事。

上午無事,高陽等到中天置業衝破30元大關時,減倉了600股,賣出1.8萬現金,加上賬戶裡還有1000多塊現金,湊了1.9萬的樣子。

這段時間,錢包裡又攢了4000多塊錢,明天取錢出來,打兩萬股金回去,也還夠用。

而後,高陽先後找了萬鴻和馮茂楠,請他們下午抽出時間,一起討論一個非常重大的選題策劃方案。

然後,又通知了廣告部經理何進,還有編輯部這邊的張濤,和三個高階記者孫成義、周文彬和鄭海,以及還在試用期中的方建。

要花一下午,開一次閉門會議。

這組選題的策劃方案,花了高陽半個月時間準備,每天都抽時間修改、完善。

方案都準備了兩份。

一份是PPT,介紹選題方案。

一份文件,是詳細的執行方案。

下午兩點半,報社小會議室裡,高陽的膝上型電腦接上投影儀,開啟了精心製作的PPT。

“大家好,這組選題,名字暫定為《向著三四級市場進發》,我花了半個月時間,起草、修改和完善。

今天請楠總、萬鴻和諸位同事來一起討論這選題,然後決定做不做,以及如何執行。

我先講一下,思考和策劃這一組選題的大背景。

去年11月下旬,CPI舉辦了第三屆渠道論壇,在那之前,到現在,這四五個月時間,我在採訪中,聽IT公司和分銷商經常談到兩個詞:

渠道扁平,還有三四級市場。

我們就以PC舉例:

我聽IT經理吹過一個挺有意思的段子,說是幾年前,90年代初期,那時候一臺電腦賣三四萬塊錢,利潤都有上萬塊錢。

在沿海地區,有代理商將一臺電腦賣到十萬塊,賣給了一家鄉鎮企業,鄉鎮企業老闆還感嘆說,沒想到高科技產品這麼便宜。

幾年前,做電腦生意就是這麼暴利,我們都知道,聯想也是從代理電腦起家的,聯想開始做自有品牌之後,代理業務分設出去,成立神馬公司,現在依然是國內最大的IT分銷商之一。

但是現在,賣電腦的暴利模式已經沒了,品牌電腦的價格早已跌至萬元以下,甚至五六千塊錢,賣一臺電腦能有幾百塊利潤就不錯了。

同時,在PC這一塊,除了十來家國際品牌,加上國產品牌,大大小小的也有一二十家了。

然後,還有全國各地如雨後春筍冒出來的電腦城,和數以萬計的DIY商家。

PC市場,從一個暴利的藍海市場,正在迅速向競爭激烈、利潤微薄的紅海市場演變。

我聽說,有國產PC品牌為了壓縮成本,開會討論了三天三夜,一臺PC的生產成本,才壓縮了幾十塊錢下來。

這就是大的市場背景。

接下來,我們再說產品渠道,這也是CPI全國版關注的方向。

現在,IT廠商和總代級的大分銷商為何熱衷於談論渠道扁平化,因為這是大趨勢,和正在發生的事。

過去,一個PC品牌,最常見的渠道體系結構是‘總代一代省級分銷經銷商’這四大代理層次,因為賣電腦的利潤高,一臺電腦幾千塊甚至上萬塊毛利,大家都有飯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