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就是在一些特殊時期,比如公司上市五週年、十週年這樣的時點,向員工大面積贈予公司回購的股票。

所以,專案公司上市之後,要先期註冊成立一個員工持股平臺,可以尋找合適的時機,先行安排股份回購。”

丁壘問道:“高總,51集團層面要大面積推行員工持股,這些股權從何而來,由現在的創始股東出這部分股權嗎?”

高陽答道:“丁總,我介紹一下總體思路吧。

首先,51集團或者將來的51控股,是不會上市的,所以全部的股權都轉為虛擬股權。

其二,這種內部虛擬股權,是可以交易的,我們公司內部會定製開發一套股權交易系統,只能在內部交易。

當然,能參與股權交易的,必須是經人力資源部審定的,有資格持股的員工。

具體的持股份額,也會有一系的條件限制,比如管理線的職位或技術線的等級,工作年限,績效考核等等,會有一個綜合的評估打分制度。

其三,這種虛擬股權的價格是固定的,每季度由集團確定一個交易價格,這個價格直接錨定公司當期的淨資產。

至於這部分股權從何而來,我們假定現在集團的淨資產為1000億,總股本為1億,那麼每股的當期價格就是1000元。

我個人在集團持股比較多,加上吳若涵和古雅雯,合計持股比例超50%,那就是500多億,5000萬股虛擬股權。

我們之前已經確定了200名員工試點員工持股,明年可以增加到500名。

這500名試點持股的員工,可以考慮按人均300萬,也就是15億的股權價值,總共150萬股。

這150萬股,就由我和吳若涵、古雅雯拿出來,讓這一批員工以半價購買。

員工持股的股權,只有分紅權,沒有表決權,同時要有一定的鎖定期,比如兩年之後,才能在內部交易。

我們作為創始股東,出讓了這部人股權,表決權的比例依然不變,就是持有的股權,按出讓比例增加表決權。

首批員工試點持股,就這樣安排。

創始股東只能出讓股權,不能購進股權,創始股權的股權必須逐步稀釋,這是原則條件。

第二批員工持股的股權來源,就是集團當年的淨利潤,提取30%左右作為資本公積,再用資本公積轉增股本,這部分新增股本,就安排有資格持股的新一批員工按原價購買。

就以這種每年擴大總股本的方式,將創始股東手裡的股權逐步稀釋,讓位於員工持股,逐步達到員工持股比例50%左右的水平。

創始股東的股權被稀釋之後,投票權依然保持不變。

這個過程會比較緩慢,大概需要5到8年時間。

8年之後,也就是2015年,如果51集團一切的戰略規劃發展順利,到時候,員工總數可能會達到15萬人甚至20萬人,估計也就基本穩定了,員工持股比例也會推進到50%左右。”

CPI集團老闆馮勁松道:“高陽,這樣的股權設計,等於是雙層結構。”

高陽點頭道:“是的,在股權方面,集團透過控股來分配專案公司利潤,同時基本將集團的股權結構,與專案公司的股權結構完全分割。

年底之前,集團還沒控股的專案公司,包括CPI、易網和白度在內的公司股東,都要跟自然人股東一樣,將持有的專案公司股權中的51%轉化為集團股權,讓集團實現直接對所有專案公司的控股。”

李晏又問道:“高總,51集團各專案公司的創始股東,將來如果想要退出集團的股權呢?”

高陽道:“由我個人按市場估值水平,與想退出的創始股東協商購買。”

高陽倒是想樂,再過幾年,等集團展示出恐怖的賺錢能力之後,傻子才會退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