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二章 大明海盜陳祖義(第1/2頁)
章節報錯
“哇...!”朱標和朱榔一起走向食堂的時候,看著一邊的高爐冒出的黑煙露出了些許的微笑。
朱榔對這個高爐也是感覺驚喜,因為朱榔本來以為明朝的時候,應該會沒有高爐的,的時候,很多穿越文裡主人公憑藉高爐、曬鹽、水泥、玻璃發家致富,但是真的在明朝才發現,如果就憑裡主人公那點本事想在明朝發家,那是不太可能的。
就說說這高爐。
很多主人公憑五十年代末的土法高爐發家了,土法高爐實際上不是高爐,只是一種豎爐,然而這種發家致富方法基本只適用於宋代以前,中國從宋代開始鍊鐵豎爐的造型已經很接近近代高爐了,已經有了爐身爐腹爐腰不同傾角的變化,甚至比所謂土法高爐更像高爐,如果說它和高爐有什麼區別,基本上就是
1.耐火磚不夠好(其實已經很好了,碳基、矽基耐火磚都有了,只是用料不像近現代那麼純)
2.爐體不夠高(宋以前主要是用木炭,宋代開始北方已經開始用煤,木炭強度不夠,不適宜建造太高的爐子,煤的雜質過多,需要更多的造渣劑,也不利於使用高爐,要建高爐必須有焦炭,根據方以智《物理小識》(這是明末的書,不信自己查)裡的記載,明代已經出現大規模煉焦用於冶金,高爐出現的最後障礙基本已經掃除,如果順應資本主義的發展,高爐發明於中國式順理成章的事)
3.鼓風裝置不夠好,嘿嘿,這個還是可以改進的,弄個鼓入前預熱是可以的,不過只憑這點就想形成技術優勢實在是...古代可沒有技術產權一說。
什麼?造渣劑提升生鐵質量?別做夢了,你能想出哪些造渣劑?石灰岩?螢石?這些造渣劑很早就投入使用了,你如果能比古代鐵匠找出更好的造渣原料那你一定是學礦產的,至少我沒認識幾種。
古人鍊鐵還有另一種方法,坩堝法,這種方法應用規模比豎爐還廣,不過產量和質量都成問題,可是對於古人的日常需要來說已經可以滿足了,如果找不到鋼鐵消費者,估計連推廣豎爐都是很困難的,畢竟坩堝法成本便宜呀。
朱榔在登州的所有高爐都是明朝人制作的,朱榔沒有提出任何的建議,
再說說鹽
曬鹽,宋代也已經發明瞭,鹽田需要很大面積,除非你是政府部門主管鹽務,最好不要嘗試,先不說曬鹽的步驟繁雜遠不是想象中那麼簡單,單是鹽鐵官營打擊私鹽就夠喝一壺了。
宋元明為什麼不大規模曬鹽,我也不清楚,古人推廣不成今人也未必成事。
另外即使是現代曬鹽也僅僅供應了一部分用鹽,大量的鹽還透過鹽湖提煉和岩鹽開採獲得。說道岩鹽開採,似乎和井鹽還有點像,求解惑。
精鹽,精鹽也是致富好方法,可是精鹽需要洗掉苦鹵,濾去泥沙,大量製造精鹽還需要大量純鹼,要知道古代批次製造一定純度的純鹼很困難,基本上靠鹽湖結晶所得,所謂口鹼,主要就是張家口馬市從蒙古部族手中獲得。
雖然製造少量精鹽時純鹼用量較少,可是你能把握準加多少嗎?那時候可沒有鹽酸供你使用,加多了純鹼味道就不對了。
朱榔和朱標一起來到食堂,要說這食堂,可不是朱榔首先想出來的,食堂這玩意在在楚成王時期,君主曾經就邀請身邊的大臣一起聚餐歡樂。這也就變相的說明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開始已經有了機關食堂的影子,只不過這種方式並不是特別的固定化,而且也侷限於一部分的大臣。
在看《史記》時會發現,當年張儀出使楚國時,為了表示對於張儀的隆重,所以楚懷王邀請貴族大臣與張儀一起在朝堂之上歡慶。可以說當時大家一起就好像是團建一樣,彼此非常的愉快,並且在朝堂的熱鬧氛圍之中聊到了關於和秦國合作與齊國斷交的內容。
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楚國對於聚餐歡樂這樣的事情是非常常見的,只要有重大的事情,文武百官都可以與皇帝一起共餐。
但可惜的是,這個機關食堂並不是固定的,也沒有制度性,而且他是以迎接外來眾誠為目的的一次歡慶活動,要說是食堂有點勉強。
不過,當年出現的機關食堂的影子卻並沒有消失,而是在不斷的演化,在漢代的時候開始成形。
當年漢武帝成為了主宰者以後,開始重用一些特別重要的忠臣,這些人包括了主父偃,衛青,霍去病,還有李廣等人。司馬遷先生認為,在漢武帝時期,為了區別於外部的朝堂,因此他開始設立內朝制度。
在村裡內朝制度以後,由於大家經常性的要緊急集合,針對外部事物作出具體的判斷,所以向衛青和主父偃的人經常性的來不及吃飯就必須要在皇帝這裡緊急集合,時間久了對於他們也造成了極大的不便。
不過,對於衛青等人來說,他們絕對忠誠於皇帝,不敢多說,因此只是老老實實的聽從武帝的安排,但是漢武帝卻是一個非常疼愛自己臣子的人,因此,他直接允許衛青霍去病還有主父偃等人可以在自己的朝堂內部聚餐,並且還給他開設的食堂。
可以說,這是漢代機關食堂成型的一個標誌,但是這個機關食堂只適用於內朝的官員,而且是個小食堂。對於衛青等人來說這是無上的榮光,但是對於其他的官員來說,那也是羨慕嫉妒恨,因此機關食堂在進一步發展。
到了唐朝之後,
唐王朝建國初期不僅關中大旱,而且外部還有突厥威脅,更重要的是,武德法律特別紊亂不堪,需要緊急重新制定。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唐太宗開始抓著自己身邊的這些重臣,每天天不亮就開始上班,然後工作到好晚才退朝。我們看《貞觀之治》的時候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太宗皇帝很早的時候就把大家給叫了過來,然後經常性的激烈的辯論,關於國家法律的修訂問題,中間大家吵得口水都幹了,但卻沒有水也沒有飯。眼看著自己的手下累得根本吃不消,而房玄齡和杜如晦甚至已經生病了,因此太宗皇帝就決定在朝堂之上開設食堂。
不過根據當時的記載,太宗皇帝只負責包早餐,中餐和晚餐並不包。因此大家在天不亮的時候趕過來上朝,可以與太宗皇帝邊吃飯邊商討國家大事。當然了,大家在吵得非常激烈的時候有酒有水,而且還有其他的補給用品給大家使用,但沒有中餐與晚餐。
所以從唐朝時期,太宗皇帝就已經把機關食堂給定了下來,只不過大家只能吃早餐。可以說太宗皇帝稍微有點小氣,而且唐代這些官員也的確是有點辛苦,但是後來機關食堂進一步發展,明清時代的官員就過得有滋有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