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三章 先禮後兵(第1/2頁)
章節報錯
馬皇后第一次開口,想要讓朱朗給自己弄一些秋心湖小鎮房子的名額,自己孃親第一次求自己,你讓朱朗如何拒絕,只能答應了下來。
馬皇后答應了,朱元章也一定要答應,就這樣四十套房子就已經沒有了。
誰知道,得到了訊息的朱標也是第一時間找了過來,你應該知道朱標有很多的老師,徐達,李善長,宋廉...都是他的老師,這些人也都有親戚,也都想來一套秋心湖小鎮上的房子,朱標現在的事情,除了朝廷上的政務,後面就是這個事情。
“二十套,我可以明天就將銀子給你送過來,你不吃虧的!”朱標看著朱朗有些討好的道。
朱朗是真的無語了,他看著朱標道:“你以為只有你給銀子呀,其他的人也都是先給銀子的,你給銀子是真的沒有什麼用,不過,我也確實給你一些名額,不過,只有八個...!”
“八個...?”朱標立即不甘心的道:“父皇和母后都是二十個,我就只有八個?”
“怎麼...你不想要?”朱朗嘿嘿一笑:“可以呀...不要的話,我就收回了,你一個都沒有。”
“別...別...千萬別...我的好弟弟,我算是怕了你了,十五...這可是真的不能再少了,你也知道,找我的人太多了,那些人,都算是我的老師,你讓我怎麼去拒絕。
就說宋廉老師吧...孫子要成婚了...對方提出的條件就是要一套秋心湖小鎮的房子,你也知道宋廉老師家中無錢,為人也對錢財不太在意。
現在孫子成婚都有了問題,我這位做弟子的也總是要幫一幫的吧。”
這位宋廉是大明明初時候的一代大儒,宋廉六歲能誦讀古書,九歲能作詩,過目不忘,被稱為“神童”,絕對是“別人家的孩子”。
因為家境貧寒,買不起書,宋廉只好找有藏書的人家借來看,為了便於日後細細琢磨,他便一字一句地抄錄。
江南的冬日寒氣逼人,硯臺結冰,手指也凍僵了,他卻從不懈怠。抄完書後,他馬上跑著去還書,從不耽誤期限。因為宋廉的好學和守信,人們都願意把書借給他。
等稍大一些,宋廉揹著行李,跋山涉水,跑到百里之外去請教德高望重的大學問家。元末儒學名家吳來、柳貫等人都是他的老師。
尤其是深冬時節,北風凜冽,宋廉穿著舊棉衣、舊鞋子踩著幾尺深的積雪去求學,腳上的面板開裂了也渾然不知。等跋涉至旅店,他已經凍到四肢僵硬,服務員拿來熱水、厚棉被,許久後,他凍僵的身子才慢慢暖和回來。
明朝俸祿不多,宋廉的全部俸祿都用在了藏書上,這個傢伙藏書8萬餘卷,多善本、孤本。
鄭義門不知道大家知道不知道,看過《咱們穿越吧》,應該會知道這裡,鄭義門,又稱“江南第一家”,位於金華市浦江縣鄭宅鎮,是中國古代家族文化的重要遺址。
鄭氏家族在此合族同居340餘年,以孝義治家聞名於世。168條的傳世家訓《鄭氏規範》,被譽為中國傳統家訓的重要里程碑。
現在,在鄭義門“江南第一家”的天井內,仍有古柏鬱鬱蔥蔥,這些古柏,是當年宋廉在此教書時親手栽種的。他希望鄭氏族人像這些柏樹一樣萬古長青,捍衛正義,精忠報國。
鄭義門,是宋廉最牽掛的地方,在這裡當老師,也是他一生中最曠達愜意的時期。他與鄭義門彼此成就,相得益彰。
當時,剛二十出頭的宋廉來到浦江,拜吳來為師,後來,又接替吳來執教浦江鄭義門東明精舍。
鄭義門藏書萬卷,而宋廉嗜書如命,他在東明精舍執教20多年間,日夜苦讀,遍覽群書,再加上過目不忘的記憶力,短短几年時間,就成長為百科全書式的大學者。
他邊讀書邊教學,培養了大批棟樑之才,與鄭氏族人詩詞唱和、辭章往來,留下了研究鄭氏家族的寶貴資料。當時,宋廉的朋友圈也相當“豪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以鄭義門為據點,與浙東的文化名人進行了頻繁的學術交流,不光鑄就了自己的學術成就,也擴大了鄭氏族人的學術視野和交流範圍。
同時,宋廉還把鄭氏168條家規整理成《鄭氏規範》,這也是後來明代治國法典的藍本。更令人敬佩的是,鄭氏數百年間有173人為官,無一貪瀆,清廉家風揚名於世。
“宋慎要成婚了?”
朱朗認識宋廉的孫子宋慎,這個小傢伙今年已經十六歲了,人品還是十分好的,至少朱朗是看得上眼的,不過,這位宋慎的前途有些不好。
洪武十三年因胡惟庸桉牽扯並被誅殺,家族貶至茂州。
不過,宋慎在職期間勤政愛民,體恤當地的老百姓,深受當地人民的愛戴。死後被當地人民所紀念,在一些史書有其資料記載。
“是的...你也喜歡宋慎...所以多給一點名額。”朱標看著朱朗笑道。
“這樣...名額可以給,但是宋廉也要出出血,他的藏書要出一半,我要全部影印。”朱朗微微一笑。
“你的活字印刷術成了?”朱標用一雙不可思議的眼神看著朱朗。
其實朱朗很早的時候,就已經在準備活字印刷術了,此時的大明用的還是凋版印刷術,這凋版印刷術還是從大唐傳下來的,印一頁就要刻一塊板,並且這板不是簡單的刻,而是全部都要刻反字,這樣印出來才是正的。
一塊板只要刻錯一點之後,這塊板就立即廢了,所以凋版印刷術真的不是很實用。
朱朗第一時間就想到了活字印刷術,這個活字印刷術是誰發明的已經說了很多遍,但是活字印刷術如何方便,大家卻不一定知道。
畢昇用黏土製成字模,每字一模刻在突面反體,深度為1-2毫米,然後用火煅燒。
製版時,在四邊有框的鐵板上放一層松脂、蠟及紙灰,在鐵框上排放鐵條,在兩根鐵條間植以活字,植滿後再置另一鐵條,再行植字,直至整版植滿為止。以火烘鐵板使松脂等融化,冷卻使活字固定在鐵板上。趁未冷前,以一平板在上面按平活字,印版即製成。
印刷時,一般用兩塊鐵板。當印版植完字後,遂即上墨,覆紙刷印;同時,在第二塊板上繼續植字。印版印完,用火烘,使松脂等融化,取下活字再用;此時第二塊印版已植好,再刷印。二板輪流交替使用,活字也反覆利用。常用字造20個或以上,以備一版重複出現時所用;冷僻字或臨時用膠泥刻出。印好後拆版,取下活字,各放入小木格內,外面按字韻分類,貼上紙標籤,以便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