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五 稅(第2/2頁)
章節報錯
“哦,那你說說,怎麼收?”朱標笑問。
“兒臣一直在讀書,又不曾接觸政務,不知道!”這話是事情,朱雄英如今雖貴為皇太孫,可他在宮中就是老爺子老太太的大寶貝兒,政務上的事不曾接觸,更談不上歷練。
“不知道你說什麼?”朱標笑道,“信口雌黃!”
朱雄英心中的執拗脾氣上來,開口道,“父親,兒臣雖不接觸政務,但也知道如今我大明的商稅,太過籠統!”
“皇爺爺說與民休息,輕徭薄賦。天下各地的商人,就交一個進城的城門稅,杯水車薪的錢。而且這錢,還多用在了地方,進不了國庫!”
“這些事,兒臣知道要從長計議,但有幾件事,卻可以馬上做!”
說著,他走到朱標宮中懸掛的寰宇全圖下,開口道,“父親您看!寧波是專門跟倭人通商的,泉州和廣州是跟西洋人通商的!”
“您自己算算,前朝大宋時這三個海關,每年能給國家上繳多少賦稅,如今又有多少?”
朱標陷入沉思,緩緩開口,“去年,廣州一地,只有二十幾萬!”
“還不及前朝一年的一個零頭!”朱雄英開口道,“皇爺爺是說了,輕徭薄賦,可沒說不收關稅呀!”
“兒臣建議,這三個海關直接收歸朝廷中樞!”
“直接歸屬戶部,朝廷直接派遣稅課司,核查司。所有的賬本,過往船隻貨物的數量都要登記,收取的賦稅,直接上繳國庫!”
“兒臣知道父親的顧慮,您是怕下面的人壞事兒。中樞要一千,他們就弄一萬!”
“戶部直管,不就完了!少了其他人上下其手,兒臣就不信。我大明一統天下,海貿更勝前朝。關稅收的錢,卻還要比前朝少?”
“除了這些海關的稅,三叔的山西那邊,每年和韃子的牛馬交易,鹽茶糖鐵,也是個天文數字!”
“這些錢,咱們現在不收,將來想收就收不上來了!”
朱雄英正色道,“不趁著現在刀子亮的時候下手,更待何時?”
朱標沉思良久,有些不可置信的看著朱雄英,“你都是在哪學來的這些?”
雖朱雄英只是說了一個方向,但歷練多年的朱標,一眼就看出其中的門道和前景。
哪怕只實行一條,海關歸中央,那就等於大明多了一條穩定的財源!
“兒臣自己想的!”朱雄英回道,“在兒臣看來,農稅和商稅,就是大明的兩條腿!”
“兩條腿走路,才穩當!”
“如今用作軍需的兩淮鹽稅,您不能保證每年都是這麼多吧?”
“可商稅不一樣,貿易越是興盛,商人越是賺錢,稅收就越多!”
朱標手指敲打著桌面,“你說的對,但這事,根子上不在商人,而在於..........”
“士紳,官商!”朱雄英補充道。
“士紳乃是國家柱石呀!”朱標低聲道,“干係重大!”
“皇爺爺就是對他們太優厚了!”朱雄英正色道,“有功名的不納稅,讓那些商人和他們同流合汙!依了兒子,官紳一體納糧,一體繳稅,不給他們這些特權!”
忽然,外頭響起老爺子的聲音。
“這些話,誰教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