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 血戰,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第2/3頁)
章節報錯
第三,從蜀國節節勝利後孫權按兵不動的反應來看,孫權顯然不打算與蜀國一起動手攻魏。
馬謖是四月底奪取了涼州的,而現在是七月底,戰事經過近三個月的發展,對魏國已是大為不利。
在這種情況下,孫權一旦發兵北上,魏國不說難以招架,也必然左支右拙,應接不暇。但整整三個月時間,孫權只陳兵江上,絲毫沒有對魏國動手的跡象。
所以,這裡面大有文章可做!
曹壑環顧四人,目光停留在蔣濟身上:“卿之計,甚合朕意,即命太常卿邢貞剋日赴吳!
皇帝發話,四人連忙拱手相贊,大誇“陛下聖明”。
曹叔擺手止住眾人,面帶憂色詢問:“遠水不解近渴,關中戰局,當派何人臨陣?”
蔣濟猶豫了下,出列道:“臣保舉一人,鎮軍將軍,關內侯郝昭可擔此任,阻擋馬謖東進
聞言,曹睿連連擺手:“不可,不可,郝昭兩敗於馬謖之手,誠不可信。”
“不然!”蔣濟據理力爭道:“陛下有所不知,郝昭陳倉兩敗皆事出有因,前次陳倉之敗因副將王雙魯莽追擊所致,今大散關之敗因郭淮丟失陳倉所致。嚴格來說,郝昭不曾正面於馬謖之手。
曹叔一陣無語。
戰場之上,敗了就是敗了,還有正面側面一說?
兵不厭詐啊。
坦白說,曹敘是有點信不過郝昭的,總覺得他擋不住馬謖。但眼下長安周邊除了郝昭,也沒有太能打將領。
只能死馬當成活馬用了。
太和五年,八月初一,馬謖兵進周至縣,與魏將郝昭隔城相峙,雙方點兵鬥將,開始了關中攻防戰。
與此同時,隴右戰場,諸葛亮命上將魏延領兵三萬,以吳懿、鄧芝各領一萬兵馬作為側翼,出兵夏侯霸鎮守的上邦。
諸葛亮則親統五萬精騎,以趙雲為先鋒、姜維、趙廣、戴凌、費曜、麴布為衛將,進軍司馬懿駐守的冀縣。
司馬懿親領七萬餘眾,屯兵冀縣城外,隴右之戰打響。
得知諸葛亮舉十萬大兵分兩路來攻的訊息之後,部分將領非常驚慌,認為蜀軍兵強馬壯騎兵槍長馬快,驍勇善戰。應該趁其立足未穩,主動出擊,先挫動其銳氣,然後尋求決戰,否則將難以抵擋蜀軍的進攻。
對此,司馬懿表示:“戰與不戰,決定權在我而不在彼,儘管諸葛亮兵強馬壯,但我必將使他們的騎兵毫無用武之地,你們就等著勝利的捷報吧!‘
在鼓舞士氣、穩定軍心的同時,司馬懿隨即進行了一系列的戰前部署:
第一,命司馬昭鎮守冀縣城、兼領諸將及文官,加強內部控制。
第二,自己率領諸武將及數萬大軍駐紮城外,以成掎角之勢。
第三,命令隴右地區前線各部堅守城池,不得貿然與蜀軍交戰。
很快,諸葛亮大軍趕到冀縣城外,與司馬懿隔著渭水對峙。
期間互有攻守,臥龍頻展妙計,家虎死守不出。
另一邊,魏延催軍連日攻城,不克。
戰局焦灼難分。
轉眼相持月餘,已是八月深秋,諸葛亮得知,東吳軍隊都在向江陵一代集結,頓時大驚失色。
見眾將不明緣故,諸葛亮解釋道:“隴右地勢崎嶇不平,河道山嶺縱橫,地域遼闊,如果司馬懿各部據險而守,我軍取勝的難度不但會增加數倍,且必將耗時漫長,短時間內解決不了他們。’
“如今魏軍主力被吸引至此,戰局焦灼,正是東吳北伐之良機,可東吳非但不往北用兵,卻聚兵馬於江陵,如此異動,我心不安啊。”
趙雲進言道:“丞相,目前我軍另一主力已經佔據一半關中,阻斷了長安與隴右的糧道,而隴右魏軍卻死守不退,似乎並不擔心關中有失,這其中著實蹊蹺萬分。”
姜維思索再三,不確定的問:“莫非東吳又欲背盟?’
諸葛亮點點頭,這個“又”字,已經道明瞭東吳鼠輩是個什麼貨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