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便說道:“孟德,事情還沒到最後一步,你不妨辯解一二,或有生機也未可知。”

聽見後面這句話,曹操嗤之以鼻。生機?怎麼可能有?袁紹讓蔡邕來主審擺明了是要他曹某人死啊。

不但如此,袁紹甚至還要把他的死因歸咎到忠厚長者蔡邕身上。

陰險狠毒!翻臉無情!

如果這才是袁紹的真正面目,那麼他鼓動何進誅殺十常侍,又鼓動何進召喚外兵進京的動機,以及十常侍每次都能“恰巧”得知何進最新動向的內幕,就值得思量一下了。

嘶~~

亂天下者,居然是他!

曹操倒吸一口涼氣,瞬間明白了這個原本在五六年後他才會想通的真相――低智的何進被袁紹攛掇著,操控著,一步步葬送了大漢江山。

看到曹操的反應,馬謖從蔡邕背後探出頭,給曹操比了個大拇指。

不得不說,人和人的政治覺悟真的不一樣。蔡邕雖然學富五車,卻根本就沒意識到這麼深遠的層次,他還在糾結著如何救下曹操。而曹操,在即將身死的時候,頓悟了一切陰謀詭計。

甚至,就連袁紹力排眾議把曹操提拔到徵西將軍一職,都透著別的目的,若曹操贏了西涼軍,收復關中,最大的功勞是袁紹的;若曹操不能收復關中,或者失敗了,那最大的後果也由曹操承擔。

原時空裡,曹操一開始是非常痛恨何進的,曾說出“亂天下者,必何進也”這樣的狠話。但在建安元年(196年)八月擔任司空之後,曹操卻娶了何進的兒媳婦尹氏為妾,還收養尹氏的兒子,也就是何進的親孫子何晏,並非常寵愛。

大概就是那個時候,看到袁紹雄據河北、得青州、吞併州、進逼幽州,威壓天下;再加上當時袁術也佔據著豫州、淮南、江東(孫策當時還是袁術的屬下,197年2月袁術稱帝時才宣佈脫離關係)等天下最肥沃的地方,讓曹操深刻認識到,袁家的人為推動才是大漢快速坍塌的主要原因。

畢竟,傻子都能看穿召喚外兵進京的弊端,袁紹沒理由看不出;更何況,袁紹還親自帶兵殺進皇宮,殺得宮內血流成河,在大漢帝國的臉上狠狠扇了一巴掌。

無論出於什麼原因,當一個臣子敢於率兵衝進皇宮裡大殺特殺的時候,他心裡是絕對不會有一絲絲忠君愛國想法的。

“孟德,你真的不辯解一番嗎?”蔡邕望了望曹操,語氣裡有淡淡的遺憾,隨手拿起桌子上的卷宗晃了晃,“那老夫就要秉公處置了。”

曹操聽到他的話,臉色忽然一變。認罪這件事牽扯到朝堂上很多利害關係,連袁紹自己都要回避,這從其讓身為御史的蔡邕來審理他就能看得出來。

——只要他曹操認罪就死,這件事(長安大敗)就過去了,之後,袁紹還是大將軍,總攬朝政,威著於四海。

不,我不能讓袁本初得逞!

“賊兵勢大,我軍兵少,非戰之罪。”曹操昂起頭,一字一頓說道。

蔡邕只是看著他,卻沒有說話,他知道曹操還有下文,也知道光這個理由不夠,遠遠不夠脫罪。

“西征失利,我難辭其咎,不過丁原八部將臨陣反水,原委至今未明,所以我希望朝廷查明此事後,再定我罪責。”

“這個……你且說說當日戰場上的詳細情況。”蔡邕猶豫了一下,決定聽一聽曹操的說辭。

曹操沒有要求朝廷立即赦免自己的死罪,只是請求朝廷在調查清楚丁原八部將為何反水的原因後,再定他的罪。

如果朝廷答應了曹操的請求,那就給曹操提供了相當長的存活時間,用來操作脫罪一事,畢竟曹家也是有人脈和關係的。而且,隨著時間推移,新的戰事爆發,人們也會很快淡忘此次長安之敗。

於是曹操就將長安大敗以及丁原八部將臨陣反水的詳細情況講給蔡邕聽,末了又說:“八部將偏偏挑在兩軍對陣時反水,我覺得其中大有蹊蹺,請問蔡公,當時洛陽城內發生了什麼事嗎?”

蔡邕聽到這句話,不禁把眉頭皺了起來,捋著頜下長鬚,半晌沒有說話。他在猶豫著應該怎麼說。

當時朝廷的確發生了一些與丁原麾下部將有關的事件。一部分官員認為,呂布在謀害丁原時曾說“願從者留下,不願從者自去”,這些將領(八部將)既然沒有阻止呂布逞兇,也沒有四散而去,那就與呂布一樣屬於反賊,不可委以重用。

即使現在已經對他們委以了重用,也應該把八部將的家眷統統抓起來,集中看押,以免他們在對西涼軍作戰的時候反水。

這個提議很快就被袁紹透過了,於是八部將的家眷全部被抓了起來。朝廷在得知八部將反水之後,已經將他們的家眷全部殺死,一個不留。

蔡邕思索的是,把八部將家眷抓起來的舉動和八部將反水有沒有直接關係?他並不擅長打仗,不太清楚這其中的原委。

正常來說,得知家眷被控制了,八部將應該更加賣力拼殺才對啊,怎麼會選擇魚死網破呢?

曹操看出了蔡邕的躊躇,直接躬身行禮道:“還望蔡公直言相告。”

蔡邕將那幾天朝堂上發生的事情複述了一遍,而後將自己的分析也說了出來,“孟德,你說他們有沒有可能是擔憂朝廷在平定西涼軍後秋後算賬,所以才反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