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2 亂天下者,居然是他!(第1/3頁)
章節報錯
……
蔡邕懷著極其複雜的心情,帶著馬謖緩緩走進了廷尉大堂,入目所見,手持賬簿的吏曹文官們忙著各就其位,準備記錄接下來的審訊內容;而手持刑杖的衙役們則在忙著將戰犯曹操從大牢中提出來,押入大堂接受審訊。
馬謖最終還是跟過來了。他想看看梟雄的末路是什麼樣子的。
蔡邕拿他沒辦法,索性也就讓這個義子同行,讓他當了個貼身隨行。
“孟德啊孟德,希望老夫可以救下你...”蔡邕閉著眼睛,聽著大堂裡這些喧鬧的聲音,暗暗嘆了口氣。
長安之敗的過程已經無需贅述,曹操要負全部責任。現在唯一不確定的是,曹操還有沒有辯解的餘地――準確來說是曹操能不能找到合理的脫罪理由,為自己減輕一些罪責,進而免除一死。
只要不死,就有機會東山再起。
否則,一切皆休!
不過,根據蔡邕目前掌握的資訊來看,曹操想要減輕罪責的可能性太低了。因為後者當時是西征軍最高指揮官,且因為後者的強烈要求,軍中不設副將,只有一堆偏將隨行,所以曹操現在就很難將全軍覆沒的罪責甩出去。
如何向朝廷說明這次大敗乃是天意如此,而非戰之罪,非主將之最,就成了此次廷審是否能脫罪的關鍵。
這一次慘敗,漢軍損失了五萬精銳騎兵與整個關中地區,還有大量的錢糧、輜重,並且一無所獲。
這結果慘烈到讓人難以接受,文武百官對此都有相當大的非議,這也讓當初力排眾議,提拔曹操為徵西將軍的袁紹面臨著非常嚴重的政治困境。為了能給朝廷和天下人一個合理的交代,第一責任人必將受到最嚴重的懲罰。
而且後果還不止這些。如果接下來袁紹不能力挽狂瀾,將西涼軍擊敗,收復關中地區的話,大將軍這個位子,他恐怕也無法繼續安穩的坐下去。
這也是世家控制朝堂的弊端之一,一切唯政績論。有政績,別說大將軍了,你住進皇宮裡把先帝的妃子睡幾個都沒事――反正先帝已經掛了;沒有政績,你就算是四世三公出身也不好使。
想著這些事,心事重重的蔡邕走到主審官的位子緩緩坐下,翻開記錄著此次戰敗過程的卷宗,粗略掃了一眼,閉上眼睛斟酌起來。
根據卷宗上面的描述,此次西涼軍一共有十萬人馬,全是騎兵;而朝廷只有五萬人馬,八成是騎兵。
十萬對五萬。
雙方兵力有著一倍的差距,敵眾我寡,是此次戰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丁原八部將率八千人馬臨陣反水是其二;
曹操指揮失誤,選擇出城與西涼軍野戰,則是其三。
當然,因為有第一和第二個原因在,曹操此次無論出城野戰與否,最終都很難守住長安城。
但守不住歸守不住,卻不代表一定會全軍覆沒。
也就是說,曹操丟城失地的罪責比較小一些,但全軍覆沒的罪責太大了,大到令人頭皮發麻。別說脫罪了,能保住全屍,不連累家人就算萬幸。
難!
太難了。
這時候,一名青衣小吏快步走了進來。
“蔡御史,曹操帶到。”
聽到這句話,蔡邕回過神來,將卷宗合上,抬眼看向堂下。
馬謖也縮回腦袋,揉著發酸的脖頸,默默推演起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
片刻後,三十四歲的曹操帶著枷鎖,在衙役的押送下,從門外走了進來。他髮鬢散亂,鬍鬚分叉,明亮的雙目中透著濃濃的不甘。
他上了大堂,就著枷鎖微微一拱手,望著高坐於堂上的長者蔡邕,一時間唏噓不已,不知道該說什麼。
蔡邕目視著這位才華橫溢的至交小友,半是無奈半是關懷地問道:“孟德,可有辯言乎?”
曹操呵呵一笑,有些賭氣地說:“蔡公何必多問,一切都按照本初的意思定罪就是。今既敗於賊寇,我無話可說,請速斬我頭!”
稍微停頓了一下,他又補充道:“操深知此次難有生路,只求不連累家小。”
“唔,那倒不至於。”
蔡邕略帶愧疚地點了點頭,在他的理解裡,大將軍袁紹讓作為曹操至交好友的他來主審,一定帶著某些暗示。這個暗示就是,袁紹希望曹操活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