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8 董卓死了,呂布懵了(第1/3頁)
章節報錯
時間回到數個時辰之前。
在馬謖當道攔住鮑信的時候,李肅正在施展三寸不爛之舌,遊說呂布。
呂布差人將李肅請進大營,分賓主坐定,寒暄道:“很久沒有看見老兄,現在在哪裡高就啊?”
李肅笑眯眯道:“愚兄不才,目下只是朝廷的虎賁中郎將。聞聽老弟你匡扶社稷,我內心很替你高興啊。”
“我這裡有赤兔寶馬一匹,現在送給賢弟你,助你如虎添翼,再創佳績。”
呂布一看,帳外赤兔馬神駿不凡,試駕一番後,發現此馬果然威武雄壯,心裡不由大喜。
不過,高興歸高興,但呂布心裡總覺得不踏實,於是便問:“兄賜此龍駒,弟何以為報?”
李肅笑答:“某為義氣而來,豈望報乎?”
呂布大喜,這才放下心來,著軍士上酒菜款待。
酒過三巡,菜上五味,酒酣耳熱之際,李肅忽然話鋒一轉:“當年幷州一別,我確實有很久不見你,不過你的父親我倒是經常看見。”
“兄長怕是喝醉了吧,我父親已經去世多年了,怎麼可能與你相見呢?”呂布愕然。
李肅擺手大笑說:“非也!我說的是丁建陽。”提起丁原的時候,李肅臉帶譏意,語氣頗不以為然。
呂布身色微窘,嘆了口氣:“我在丁建陽處,也是處於無奈。”
李肅繼續捧呂布踩丁原,“賢弟有擎天駕海之才,四海孰不欽佩?功名富貴,如探囊取物,何言無奈而在人之下乎?”
呂布很是羞愧地說:“恨不曾遇到明主啊。”
李肅正色道:“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見機不早,悔之晚矣。”
從這寥寥幾語中,李肅步步為營,先是高高捧起呂布,狠狠踩低丁原,逼呂布說出自己的心裡話,又順著呂布的話,慫恿他背叛丁原,怕他心裡有負擔,還引經據典的採用了《左傳》的話,來為自己的遊說增加說服力。
當然,這個典故呂布是聽得懂的,呂布雖是武夫,卻是讀過《左傳》的。
聞言,呂布深以為然,忙問李肅,“兄長你久在朝廷,覺得誰才是我值得去投奔的明主呢?”
到了這個時候,李肅才緩緩地丟擲了來意:“我遍觀群臣,皆不如董卓。董卓為人敬賢禮士,賞罰分明,終將成就大業。”
說完,李肅又掏出一大堆財寶擺在呂布面前,給自己的言語增加份量。
看著面前的金銀珠寶,呂布頗為動心,驚問道:“何為有此?”
李肅這才直言道:“如某之不才,在其麾下尚為虎賁中郎將,公若到彼,貴不可言!”
這句話無異於終極大招。我李肅這麼沒有才能,都能當個虎賁中郎將,以你呂布的才能,肯定貴不可言啊!
李肅只說“貴不可言”,而不是許諾具體官職,並以自己作為一個參照,這就等於是給了呂布無限的想象空間,前面一句“終成大業”,暗示董卓可能登上帝位,下一句“貴不可言”,暗示呂布可能“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所謂欲動其人,先動其心。在李肅的連番攻勢下,呂布又是惶恐,又是期待,又是欣喜,百感交集,在這種情緒的影響下,他對李肅說:“恨無涓埃之功,以為進見之禮。”
這本是一個表態,或者說一句場面話,李肅完全可以輕輕一筆帶過,帶著呂布前去投奔董卓。
可李肅卻笑呵呵說道:“功在翻手之間,公不肯為爾。”
言下之意,就是投奔董卓需要“投名狀”,這投名狀就在你呂布翻手之間,只是看你願不願意。
李肅話裡話外,沒有半點提到丁原和董卓之間的衝突,只是說:你呂布的功名富貴,其實唾手可得,就看你敢不敢幹?
這句話,直接影響了呂布的後半生命運。倘若勸降呂布的如果換成他人,或者呂布只是單純的背叛義父丁原,那麼呂布後年的人生軌跡,肯定會不一樣。因為呂布兵敗被曹操所擒,正在考慮是殺是留的時候,劉備就是用呂布殺丁原的這件事提醒曹操,此人留不得,曹操這才痛下決心,絞殺了呂布。
當然,兩個人此時都不知道,董卓也是個垃圾股,所剩時日無多,即使沒有馬謖和鮑信的偷襲,李肅和呂布最終也會背叛董卓,親手弄死董卓。
單就李肅勸降呂布的整個過程來說,李肅將鬼谷子的“捭闔”、“抵巇”、“飛箝”等手段運用得爐火純青。這是一個教科書級別的遊說案例。
呂布沉吟良久:“兄長少待,容吾到軍中殺了丁原,引軍歸董刺史,若何?”
李肅連連頜首:“如此,事不宜遲!”
二人坐到天黑,呂布提刀便起,徑直奔往丁原帥帳。
丁原正在秉燭觀書,見呂布殺氣騰騰提刀而來,驚起問道:“吾兒此來,有何事故?”
呂布怒斥道:“吾乃當世之大丈夫也,安肯為汝子乎!”
丁原大吃一驚:“奉先何故變心?”
呂布更不答話,向前一刀刺死丁原,砍下首級,對圍攏過來計程車兵大喝:“丁原不仁,我已殺之。肯從我者留下,不從者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