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通了此節,馬謖不由得心神激盪,鬥志昂揚。

恰在這時,茅廬中高昂琴聲忽斷,諸葛亮的聲音從院內傳出,“琴聲忽亢,必是貴客來訪,何人在外竊聽我心?”

馬謖也不與諸葛亮打照面,騎上馬,一熘小跑,走了。

趙雲推門而出,只看到一個遠遠的背影,便回稟道:“丞相,似是幼常,現已去遠了。”

諸葛亮微微露出笑意:“想來,幼常已於琴聲中聽出了什麼,迫不及待要去做了吧。”

趙雲看了諸葛亮一眼,心知丞相早已料到了院外竊聽之人是誰。即使已經垂垂老矣,丞相的感知依舊敏銳。

還別說,剛才丞相那段激昂的琴聲,他這個年近七十的小將,也聽得有點熱血沸騰,眼前不由得浮現出“金戈架鐵馬,沙場秋點兵”一幕。

想來,應該是丞相有意為之。

於是便問道:“丞相,我們還回長安嗎?”趙雲實際上想問的是,諸葛亮還管不管朝堂上的爾虞我詐了。

很顯然,季漢朝堂百官目前分為三派的政治生態是非常危險的,稍有不慎就會爆發一場腥風血雨。馬謖之前千里跟來,很有可能就是為此事而來的。

不過,在聽完一曲後,馬謖似乎有了答桉。

諸葛亮略作思忖,從懷裡摸出三個錦囊,說道:“等一等吧,陛下應該會派人來,到時候你把這個轉交給來者。”

說到這裡的時候,諸葛亮臉色罕有地閃過一絲無奈,稍現即逝。

他並非不知道司馬懿、陸遜、甚至各個世家子弟堆砌朝堂的嚴重後果,但殺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殺人總得需要一個理由吧?

總不能看誰不順眼,沒有證據就把人殺了吧。

官場有官場的規則,任何想要凌駕於這個規則之上的人,結局都很慘。

譬如董卓,漢家天下還未亂的時候,他帶兵進京,直接凌駕於規則之上,想當什麼官就當什麼官,想殺誰就殺誰,最後落了個點天燈的下場和千古罵名。

當然,諸葛亮這個年紀是不怕死的,但毀名聲的事情他是不會幹的。

嚴格來說,他的本家諸葛家,趙雲的趙家,張飛的張家,現在也都是世家啊。

所以,世家怎麼可能殺得絕呢?

這種棘手事情,也只有交給天不怕地不怕的幼常來處理了。

“丞相為何不在離開長安時交給陛下呢?”趙雲接過錦囊,一頭霧水。

“如果陛下不派人來,這錦囊也就沒必要讓陛下看到。”

“其實,做一個無憂無慮的皇帝也是一種幸事,考慮得太多,未見得會快活。”

諸葛亮說完,揮了揮袖子,邁步進了茅廬,“麻煩趙老將軍了。”

“不麻煩,我願意為丞相做任何事。”趙雲在心裡說道,目光望向院外。

一輛馬車停在了門口,小太監黃皓從馬車上下來,探頭探腦朝院子裡瞅了一眼,不敢進來。

趙雲寒著臉走出來,還沒走到黃皓跟前,小太監就當場跪了,正待磕頭求饒,見趙雲單臂遞過來三個錦囊。

“老將軍,這是......?”

趙雲虎著臉道:“丞相留給陛下的的東西,遇到危機,拆開第一個;再遇危機,拆開第二個;還有危機,就拆開第三個。”

“啊?”黃皓接過錦囊,有心想說三個錦囊哪夠,怎麼也得三十個錦囊。

可看到趙雲一副不好相與的樣子,當下不敢,起身上了馬車,咯吱咯吱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