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到馬謖那個讓人恨得牙癢癢的傢伙,過往那些不愉快的回憶就一幕幕現在司馬懿眼前。

兩年多前,他與諸葛亮第一次在五丈原相持。馬謖領兵偷偷奪取了千里之外的涼州。

一年多前,他與諸葛亮在隴右相持。馬謖卻領兵來偷襲關中,頃刻間連下二十餘城,席捲關中,兵逼長安,迫使他不得不放棄隴右,率軍回救。

今年,他與諸葛亮第二次相持五丈原。馬謖卻悄悄去了草原,給大魏安排了六個對手。

現在,馬謖又設下這個絕戶之計,想要把他死裡打。

新仇舊恨一起湧上,司馬懿久久不能釋然,恨不得把馬謖逮過來砍成齏粉。

可惜只能是想想罷了。

這次慘敗,打破了關中地區的魏蜀兵力均衡,令關中魏軍的局勢危若累卵。而且,朝廷已經派不出更多兵馬來支援關中戰場。

在經歷了石城之敗後,大魏總兵力已經不足四十萬。近四十萬兵馬裡,派往北境抵禦六部外敵的三路兵馬共有十萬;關中地區佈置了十五萬,襄陽至合肥數座重鎮,千里防線,僅僅只有十萬兵馬。

此時此刻,洛陽城中恐怕連三萬人馬都沒有,整個大魏呈現出“國雖大,卻無士兵可用”的窘境。

面對蜀國的咄咄攻勢,司馬懿一籌莫展。

強弱之勢已經逆轉,現在魏國非常被動。

“勢”說不清道不明,很難準確界定,但每個人都能感受到。當一方擁有“勢”的時候,哪怕兵力處於劣勢,也能難輸掉一場戰爭。

同理,當“勢”不在我方時,即使兵力多於對手,也很難贏下一場戰爭。

接下來該怎麼?是和蜀軍死戰到底,打光最後一兵一卒,還是撤回長安,據守堅城?

司馬懿陷入了沉思。

另一邊,蜀軍大營。

眾將濟濟一堂。

諸葛亮揹著手,立於帥位之上,仰頭閉目,一臉恨鐵不成鋼。

魏延低著頭半跪在帥帳裡,一顆心不住地往下沉。

之前,他抄近路在斜谷棧閣道口截住了楊儀。正暗自得意,忽見北面火光沖天,喊聲震地,楊儀催動大軍回頭殺向魏軍。

魏延大驚,急差人去探聽是何情況,結果發現諸葛亮並沒有死,此刻正率軍圍堵司馬懿。

得知這個訊息,魏延腦子裡轟隆一聲,天塌了。

當下也不敢再有多餘的想法,乖乖領著兵來見諸葛亮,負荊請罪。

魏延根本沒有第二種選擇。

得知諸葛亮沒死,他麾下計程車兵當場就跑了一大半,轉投楊儀麾下。

他差點撤成了光桿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