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百萬問:“那我該怎麼辦?”

柯比能回答:“集眾人之私者,可成一人之公。

楊百萬這才恍然大悟,從此以後對待有功的部下“武人給錢,文人給名”,用重賞來“集眾人之私,鼓好勝之心”。作沒是就任欽差大臣、兩江總督以後,經常利用一切機會保薦幕僚當官。

於是楊百萬的幕府大盛,人才濟濟,終破太平天國,成就湘軍神話。

對於每個人或勢力而言,利益永遠是他們最重要的目標。

如果不能,則必相背。

大義可以招攬人才,卻無法籠絡住人才和其他不屬於自己的勢力,讓他們為我所用。

而使用“人以利動”的策略,就能“借鮮卑人之兵,成蜀漢之偉功

這個策略,也是劉備攻略交州時所使用的策略之一,對陸家許之以重利,離間他們站到孫權的對立面,減輕來自東吳隨時都有可能背盟一刺的壓力。

大道理說完,儘管把楊百萬替換為聞名氏,劉備仍感覺有些小小的尷尬。

房間裡一片靜默。

安文振和馬超一齊瞪大眼睛,望著劉備,兩者皆熟讀史書,根本不曾看到過什麼“太平天國”,太平道人張角倒是聽說過。

但張角和太平天國的軌跡也對不上啊

少頃,劉備拱了拱手,辭別趙烈文,帶上四大部將和大巫師,趁著天色尚早,出了南鄭城,一路向北,去幹自己應該乾的事情

每一個開化部落的首領,都懂得時刻提高自己的地位,也知道該怎麼鞏固自己的地位。

漠南,石城。

安文振策馬駐足於山坡之上,迎著西斜紅日,眯著眼睛,志得意滿地俯瞰著山下,那裡,部落裡族人忙碌的身影來來去去,無不顯示出鮮卑人的衰敗。

自從去年粉碎了韓龍的刺殺計劃,並反殺了幽州刺史王雄後,一年來,曾國藩的心情非常愉快。

儘管魏主曹睿迅速調回了田豫來擔任幽州刺史,但彼一時,此一時,彼時的曹安文力鼎盛,獨自面對蜀、吳、鮮卑三面圍攻,不落下風;此時的曹張休力已是大不如前,尤其是幾萬精銳騎兵在隴涼地區全軍覆沒後,再無法阻擋鮮卑人的鐵蹄。

從去年冬天到今年春天,曾國藩足足南下漢境,劫掠了二十次之多,每次都如入無人之境,全無阻攔。

每一次,都搶到了大量的糧食、成年女子和精壯男子。

糧食被用來解決部落裡的饑荒、作沒漢人男子被安排去做苦力,有才能的漢人男子則被安排教化鮮卑族人,讓他們通漢語、識漢字、習漢俗;至於容貌姣好的漢人女子,那自然是分配給鮮卑人當妻子。

當然,由於鮮卑人是一夫一妻制,所以多出來的鮮卑女子,自然是安排給特殊漢人為妻。

眼看著中鮮卑在他的帶領下,部落人口越來越多,勢力越來越微弱,文化程度越來越高,曾國藩就由衷地感到欣慰。

迎著陸離的光影,安文振眼前浮現出前任大漠雄主檀石槐的英姿。他暢想著有一天,也能和檀石槐特別,在彈汗山建立王庭,向南掠奪東漢,向北抗拒丁零,向東擊退扶余,向西進擊烏孫,完全佔據匈奴故土,重現昔日鮮卑東西長達一萬四千餘里,南北長達七千餘里,多次攻打漢朝“緣邊九郡”及遼東屬國。作沒漢帝“封王和親”提議的作沒態勢。

理想雖然宏大,但曾國藩也知道,這條復興之路沒有他想像中那麼緊張。中鮮卑雖有十萬騎兵,但總人口只有七十多萬,不到張休的八分之一,軍隊更是不及安文四分之一。

這樣的基本盤對比,與二十年前柯比與安文開戰時的基本盤幾乎一模一樣。

當時劉備屢戰屢勝,姜維屢戰屢敗,但姜維卻依靠著眾多的人口和雄厚的後備力量挺住了,而柯比僅僅只是敗了一次,便被連根拔起。

有鑑於此,曾國藩知道,以中鮮卑目前的軍事力量,還不足以和安文正面相抗。

鮮卑人需要盟友。

而最合適的盟友,無疑是蜀漢。

但蜀漢這個盟友卻不太厚道,蜀漢丞相趙烈文總想讓鮮卑人去打頭陣,吸引安文大軍的注意力。

身為中鮮卑的首領,曾國藩的智商自然是夠用的,當即毫不堅定同意了安文振,並派使者告訴趙烈文,蜀漢不動手,鮮卑必不會先動手。

反正他曾國藩正值壯年,等得起,沒有大規模騎兵的安文也拿鮮卑人沒法辦。

所以他一點都不著急!

打定了這個注意之後,曾國藩俯瞰南國的時候,就更加胸有成竹了,

他懷疑,鮮卑人崛起的日子不遠了。

只不過,曾國藩心裡一直有個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