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興十年(232年八月,魏軍於石城大敗,十萬大軍幾近全沒,主將秦朗、田豫僅率數十騎脫逃,幷州陷落,北境告急。

九月,由鮮卑新王阿爾斯泰牽頭,匈奴、東羌、中鮮卑、東鮮卑、三部烏桓、以及遼東王公孫淵六家勢力遣使會盟於晉陽,商議共分魏國北州之地。

訊息傳出,魏國朝野震動,天下震動。

如果再加上正在關中與魏軍相持的蜀國,和一向兩面三刀的吳國,曹魏周圍的敵對勢力已有八個之多,且個個都對魏國露出了鋒利的獠牙,欲瓜分之而後快。

大魏朝堂,群臣就是否放棄關中地區,調司馬懿鎮守邊疆而爭論不下。

最終,曹叡力排眾議,從合肥及襄陽戰區抽調五萬兵馬,又輔以五萬中軍,以曹爽為帥、王凌為副、田豫、董弼、孫禮,張虎(張遼之子),樂綝(樂進之子)等人為將。分兵三路進駐河東、代郡、漁陽,抵禦各胡。

至此,“天下共伐魏”的局面徹底形成。天下所有有識之士都敏銳的意識到,如果此刻東吳也起兵伐魏的話,曹魏再大,怕是也要頃刻涼涼。

好在(但很可惜),這樣的事情並沒有發生。

吳國此刻正忙於處理境內愈演愈烈的山越之亂,忙著應對交州陸家的咄咄攻勢,根本抽不出身來對魏國落井下石。

各地戰況陸陸續續傳到關中,令諸葛亮倍感欣慰,頓覺蜀漢勝機越來越大。這場從十年前開始就開始籌劃的伐魏之戰,時機終於成熟了。

而擊敗魏國後,一盤散沙狀的天下格局,正正適合蜀漢大展拳腳,快速一統天下。

不過,前景雖然美好,戰事卻進行得非常艱難。趙雲所部五萬騎兵,被駐守在蕭關的司馬師成功地堵在了隴山大道中,難以寸進。

而主戰場五丈原周邊。司馬懿統領著十萬魏軍牢牢地將十數萬蜀軍盯死在五丈原,擺出一副“要麼你來強攻我,要麼我就守到天荒地老”的架勢。

諸葛亮對這種“烏龜”式打法一籌莫展,憂心操勞過度之下,身體每況愈下。其間曾數次想馳書召回馬謖,二人各掌一軍,分兵出擊打司馬懿一個首尾難顧,進而合力拿下關中。最終,卻是考慮到馬謖目前給曹魏培植敵人的做法,更為關鍵而作罷。

偶爾,即將走到生命終點的諸葛亮也會在心裡默默唸叨:

幼常,回來吧...

我快要頂不住了...

你想要的,我都給你......只要打敗魏國就可以了。

馬謖就是在這個時候回到了關中,在一個冬雨綿綿的上午,掀開三軍主帥的帳簾,看到了正伏桉批改軍務的諸葛亮。

只是一眼,馬謖的眼眶立刻就潤了。

諸葛亮看上去比上次離別時更老了,隨著蜀漢地盤的不斷擴大,諸葛亮蒼老的速度也在陡然加快。

以前蜀漢只有一個州,十五萬大軍,事務再多,努努力,熬熬夜也能當天完成。現在蜀漢有四個州,三十萬大軍,這對別人或許影響不大,但對於事必躬親的諸葛亮來說,則意味著工作強度增加了三到四倍。

這工作量誰特麼能頂得住?

於是,諸葛亮衰老速度加快也就不足為奇了。

僅以諸葛丞相目前的身體狀況,馬謖覺得自己如果不回來,他很難活到後年。

好在,他回來了。

駐紮在五丈原的蜀軍士兵對於馬謖的到來,反應並沒有預想中那麼熱烈,他們幾乎都沒有在馬謖手底下當過兵。對於他們來說,馬謖只是個不敗傳說,很飄渺,捉摸不定,而諸葛亮才是他們每日可以觸控到的神明。

但對於軍中骨幹將領乃至諸葛亮來說,都知道馬謖的歸來意味著什麼。

蜀漢能有如今的大好局面,不敢說全賴馬謖一人之功,至少他的功勞也在六成以上。

所以,他們每個人都很激動,自發的跟隨在馬謖身後,默默候立在帥帳之外。

“丞相,我回來了!”

這短短一句話,幾乎令跟在馬謖身後的眾將潸然淚下,每個人的眼眶都有些酸澀。

由於身體健康狀況大不如前,諸葛亮的反應已經非常遲緩,聲音響過好一會,才巍巍顫顫抬起頭,努力睜大眼睛,想要看清楚是誰回來了。

馬謖連忙緊走幾步,扶起這個52歲的長者、恩師。再次重複了一遍,“丞相,謖回來了。”

“好,好!回來就好...”諸葛亮這次聽清了,他句僂著腰,半仰著頭,仔細端詳著馬謖的臉龐,目光中盡是欣慰。

經歷過這麼多事之後,他也看開了,無論馬謖是否有不臣之心,就衝其竭心盡力為蜀漢謀劃出如此好局,他這個丞相都不應該在軍權上製造任何阻礙。

最關鍵的是,他老了,急需接班人頂上來。

馬謖將諸葛亮重新扶坐回去,一字一頓道:“丞相,這軍中事務就交給我來處理,您先歇一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