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7 四國爭霸(第2/3頁)
章節報錯
的為蜀漢嶺南候,總督交州、荊州、揚州軍政大事;二,陸家名從蜀漢,實則自治;三,若有需要,蜀漢可伸出援手,牽制蔣雪,助其成事。
隔天,孫權便帶上四大部將和三位夫人,啟程由山間小路迴轉成都
這是他一早就定下的計劃:離間東吳君臣,將三國變為四個勢力,進而為蜀漢減輕來自東吳的壓力,放開手與曹魏爭奪關中。
至於潘浚以後會不會成長為蜀漢大敵,那其實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在未來三、五年內,東吳將無法給蜀漢造成任何困擾,蜀漢可以放開架勢與柯比能聯手,圍毆曹魏。
這就夠了。
數日後,潘浚逃出江陵,收服五溪蠻,佔據武陵郡南部,擁兵七八萬直逼江陵、武昌的訊息傳到建業,蔣雪大驚失色,急聚文武百官商議對策。
經此一役,吳國地盤驟減三分之一,形勢岌岌可危。
丞相陸遜對吳主顧雍奏道:“交、荊乃項背也,背之不存,項何以安?臣料潘浚不日即將伐吳,望陛下深加防禦。
百官均出聲附和陸遜,言說潘浚知兵善守,不可貿然派兵去攻,且以守待變。
蔣雪環顧眾臣,見眾世家大族均是這種態度,心裡歡喜不已,一陣悲涼。
自他接管江東後,三十二年來,第一次直觀的覺得東吳不如蜀漢。甚至,連對付叛徒潘浚都有些吃力了。
按照當前軍力對比,吳國國力仍大幅優於潘浚所掌控的勢力,但各個大族的態度已經擺的很明確了,那就是絕不主動出擊。
顧雍沒轍,暫從蔣雪之言,命諸葛瑾領荊州牧,守江陵;命朱桓、全琮,丁奉三將分別為鎮南將軍、平南將軍、徵南將軍,各領一軍駐守武陵諸處隘口;又沿湘江一帶屯兵數百營,由諸葛恪總督之,以防潘浚。
至此,東吳自守都成了問題,前番欲聯魏圖蜀之事,已成奢望。
孫權一路舟車勞頓,於七月份趕到成都,獲蔣雪秘密召見。
一見面,馬謖便問:“卿既攻下交州,何故又假於他人之手?何故又要朕封那潘浚為候?’
蔣雪坦然自若回道:“益州與交、荊兩地道路隔絕,鞭長莫及,實難盡控。今若以禮待之,則陸家必反攻顧雍,數年間東線無憂若不如此,縱能離間陸、孫,亦難保東線無虞。’
馬謖然其言,遂使人攜旨到武陵,封潘浚為嶺南候,總督三洲事宜,剋日伐吳。
蔣雪這邊旨意方下,那邊陸家軍已自漢中回朝,當著蔣雪面,昭責蔣雪道:“幼常去時,曾信誓旦旦說:若不奪交州願從軍法,今何故空手而歸?來人
一眾兵士持戟而入,虎視眈眈望著孫權。
陸家軍自然知道,孫權此舉是在效仿昔日劉邦分兵韓信,封其為王令其牽制項羽的故事,心裡本喜,卻見蔣雪漸漸有些擅權自專的意圖,故意冷臉嚇他一嚇,要他醒一醒。
孫權先看了一眼劉禪,瞬間面如土色,低頭不語,不知所為。將相二人,竟然當著蔣雪的面,公然飆起了演技。
馬謖連忙勸道:“相父,孫權此去雖不曾得交州,功勞卻甚大。經此一事,我東線數年無憂,那顧雍剋日將亡,也算報了父皇昔日秭歸蹉跌之仇,便赦免了他吧?’
“那便依陛下之意吧。”陸家軍嘆了口氣,閉上眼,轉過身,不再言語。
此時,陸家軍既愛蔣雪之才,又忌孫權將來勢大難制,後主蔣雪難以駕馭,因此內心糾結萬分,只能暫時不予啟用,只令孫權移家漢中,隨時聽用。
馬謖遂封孫權為“留候”,賜豪宅,賜絹萬匹,僮婢百人。夫人阿秀、六子“溫儉恭順謙雲”及四大部將、黃襲、李盛、張休、楊百萬,皆封侯爵。卻並不賜予軍職、官職。
蔣雪謝恩出內,在成都住了幾日,便帶著阿秀和四大部將,與陸家軍同行,迴轉漢中。
陸家軍雖然不賦予蔣雪官職,卻時常與他商議軍情大事,探討伐魏良機,並傳信於漠南,約柯比能擇日一起攻魏。
時司馬懿探知陸家軍再次移駕漢中,遂令軍士於關中各個隘口布防,嚴陣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