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了將近十天的長途跋涉,馬謖一行人悄悄抵達了位於成都的府邸。

一下來馬車,就看到十九歲的馬溫帶著五個弟弟在門前等候,一家老小百餘口則全都擁擠在門內等候,門外四個守衛舉著長槍站得筆直,努力展現出盡職盡責的一面。

馬謖欣慰的目光依次打量著變高了許多的溫、儉、恭、順、謙五子,最後落在最小的小兒子身上。

這個小傢伙只有三歲,正怯怯地抱著大哥馬溫的小腿,仰起圓圓的小臉,盯著馬謖一陣猛看。

看到這個憨頭憨腦的小傢伙,馬謖忽然覺得一路上所遭受的疲勞頓時一掃而空。在眾人簇擁著進了府,大敘團圓之情。

很快,熱鬧散去。

安頓好所有隨行人員後,馬謖坐在自己的書房裡,盤衡起當前面臨的局面。距離彈劾王平瀆職之事已經過去了十天,結果也應該已經出來了。

不知道王平如今的處境如何?

是生是死?

馬謖一直都沒有忘記,街亭之戰時被被王平、楊儀輪番支配的無奈。王平當時極其不配合他的調令安排,幾乎將他置於死地;楊儀則是在背後使絆子,也是試圖將他置於死地。

鑑於當時剛來這個時代,立足未穩,馬謖不得不暫時忍下了那口氣。

現在,他已經成長到兩人之下,百萬人之上高度,也就到了算一算這筆賬的時候。

其實對於王平的結局,馬謖是有所預料的。

先不說諸葛亮治軍甚嚴,不會輕饒王平。

光是楊儀和費禕這兩個人,就能讓王平吃不了也兜不走,這兩人沒有一個是善茬,尤其是後者,精於算計,城府深得可怕。

可以預見,楊儀和費禕必然會借王平之事大做文章,往他身上猛潑髒水。

但馬謖並不怕這些,他的本意就是要把王平一擼到底,以後再也不想在軍中看到後者。

所以即使被潑點髒水,也無關緊要。

沒有人能阻止他掌控全軍,接班諸葛亮的程序。

馬謖並不為擼掉王平而感到可惜,

在他看來,麾下四大部將的優秀程度遠超王平,經過他這幾年的言傳身教,四大部將早已成長到可以獨當一面的程度。

不過,這些內情目前尚不曾被整個蜀軍上下所知曉。在諸葛亮的印象裡,黃襲、李盛、張休、楊百萬四人仍是幾個平庸的偏將而已。

甚至,四個人加起來都無法與王平相提並論。

這也是馬謖辭去官職後仍可以將四大部將都帶走的原因之一――因為在諸葛亮看來,四大部將走或留都無所謂,諸葛亮的看法也代表著軍中大多數將領的看法。

……

南鄭,丞相府。

費禕走後第二天,諸葛亮久久佇立窗前,暗歎馬謖給他出了個難題。

因為證據確鑿,明裡諸葛亮對王平還不能流露出任何心軟,因為這有可能對外界傳遞出“執法不公”的印象,不但會招致馬謖的不滿,甚至還會引發一系列不可預估的後果。

但處罰過重,又會引發人們“丞相與馬謖的關係超越了普通將帥的界限”的臆測。

暗地裡,諸葛亮很是痛心疾首。

王平的軍事才能他看在眼裡,拋卻不識字這個缺點,王平其實算是個優秀的將領。

在季漢正值用人之際,逼死這麼一位將領,說不心疼那是假的。

但不這麼做又能怎麼辦?

麾下幾個有才能的將軍和幕僚,相互不合,明爭暗鬥的情況已經持續了很久,令諸葛亮心力交瘁的同時,又無計可施。

楊儀、魏延、馬謖,就像三個八字不合的宿敵,一見面就掐。期間還夾雜著王平與馬謖的過節,蔣琬和楊儀的明爭暗鬥,還有費禕在旁煽風點火。

這樣的隊伍,也就是他諸葛亮能夠維持住大局不崩,換個人來帶,輕則瞬間崩盤,重則原地爆炸。

坦白說,整個季漢上至朝堂、下至軍隊,很少有事情能瞞過諸葛亮的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