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 這個年輕人很不講武德(第1/4頁)
章節報錯
徐邈是魏國政壇界的治世能臣、重臣。
當年隨魏武帝曹操治理天下的眾多能臣中,荀彧、荀攸、張既等早已過世,鍾繇也於今年亡故,至今仍舊活躍在朝堂上的老資格能臣,只剩他與陳群二人。
這份資歷,在魏國朝堂上無人能及。徐邈自己也清楚,不過在自豪之餘,平日裡也多少有些蹉嘆。
感慨人生無常。
七年前,原涼州刺史張既病逝後,沒過多久徐邈便被任為涼州刺史,自此紮根大西北,再沒有回過中原。
當時正值劉備兵敗夷陵而亡,蜀漢的地盤由23個郡急劇縮水到13個郡,川中風雨飄搖,蜀漢幾欲亡國。
考慮到蜀漢已不足為慮,魏國戰略重心隨之東移。
徐邈當時也是這麼認為的。
覺得這輩子也就這樣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涼州刺史任上,安安穩穩幹到退隱,為後輩子孫鋪設出一條前程似錦的光明大道。
但萬萬沒想到,諸葛亮竟然在短短七年內,把蜀漢從垂死邊緣給拉了回來。
不但拉了回來,甚至更勝以往。
一想到自己年近六十,還要再次面臨戰場廝殺,再次面對蜀漢發起的雷霆攻勢,徐邈就滿腔無奈。
無奈歸無奈,身為一方大員,徐邈並不會讓消極情緒影響到自己肩負的職責,在得知張郃兵敗之後,便立刻敞開府庫,裝備士卒。然後將留在城外的百姓悉數遷入城中,並將城外的樹木、房屋全部摧毀。
堅壁清野,不給蜀軍任何可用之材。
徐邈深切地意識到,局勢不一樣了。
拋開魏國佈置在隴右及關中的十萬兵馬不提,單論涼州兵力,如今魏國是處於絕對下風的。
馬謖在羌地的兵馬足有十萬之眾,其中有五萬是精銳騎兵,另有五萬是普通羌兵,而且,這五萬普通羌兵只要穿上裝備,就會立即成為善戰的騎兵。
而魏國在涼州的兵馬是多少?
只有九千!
還分佈在三個城池。
一比十的兵力對比,讓徐邈無論如何都無法安心。
他並不指望司馬懿會來助他。
司馬懿也不敢輕易離開隴右。
因為蜀國還有一個終極殺招沒有動用。
諸葛亮從五丈原退兵後,又在西縣集結了超過十萬兵馬。
其意不言自明。
伺機出祁山,攻隴右五郡。
如果算上馬謖麾下的兵馬,蜀漢已在魏國西線集結了超過二十萬兵馬!
這樣嚴峻的態勢,司馬懿根本不敢輕動,徐邈能做的也只能是盡人事,聽天命。
另外,讓徐邈煩惱並不止這些,還有天氣。
西北的鬼天氣比中原乾燥很多,風沙格外大,每天口中都會不自覺吃進去很多沙塵。嘴唇時常乾裂,幾年下來臉頰被強烈的日光曬到黝紅髮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