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諸葛亮從五丈原退兵後,沒佔到太大便宜的東吳,也從三條戰線陸續撤退;漠南的柯比能則在忙著收拾草原上的亂攤子,暫無瑕南顧。

天下再次進入短暫的平靜。

各方勢力都在醞釀下一步大動作。

魏帝曹叡在重新調整東西兩線的兵力部署;吳大帝孫權在重新審視蜀漢的實力,調整吳國的對外策略。

至於劉禪……諸葛亮,則在積極籌備下一次北伐。

戰爭的陰霾,並沒有徹底散去。

諸葛亮撤軍後, 司馬懿率眾登上五丈原,視察蜀軍遺留的營寨,他雖然看不太懂蜀軍營寨佈局奧妙,卻大受震撼,感嘆諸葛亮真乃是天下奇才。

贊完對手,司馬懿微微一笑, 派遣一千兵士常駐五丈原,以防斜谷出口。

至此,蜀漢從漢中出兵關中的所有道路,魏國幾乎都有了防備。

這意味著蜀漢下一次北伐,能夠選擇的路線,不多了。

因此,戰爭結束之後,司馬懿旋即上表曹叡,請求在隴右及西涼地區大幅增兵,以防範蜀漢下一次有可能到來的攻擊。

至於鎮守雍涼的主帥,司馬懿並沒有在奏摺上明說。

但所有人都知道,除他之外,無人能擋住諸葛亮。

蜀魏之間的戰略態勢,司馬懿知、諸葛亮知、馬謖自然也知道。

前面說過,蜀漢從漢中北伐原本有五條路。

第一條,祁山道,地勢平坦,順西漢水逆流而上, 適合大兵團出動,方便運送輜重糧草,缺點是繞的路有點遠。

第二條, 陳倉道,這條路也是大路,易於用兵,但兩側都是河谷和樹林,很容易遭到伏擊,劉邦偷渡關中時,“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指的就是這條路。

第三條,褒斜道,此路崎嶇難走,唐朝大v李白認證過的,他的詩“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指的就是這條路。雖然這條路經過馬溫修繕,但難走的本質沒有變。

第四條,駱穀道, 此路是漢中北向關中的所有棧道中,距離長安直線距離最近、也最險峻的一條。

第五條,子午道, 在秦嶺諸道中,這條險峻也最冷門,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指的就是這條道。上個月,曹爽領兵三萬企圖從此道伐蜀,被大雨困在山谷中一個多月,最終狼狽退兵。

這五條道路中,祁山道、陳倉道和斜谷道諸葛亮都走過,因此魏軍都有了防備。

且因魏延和馬謖都曾揚言要走子午道偷襲長安的緣故,魏國在子午谷北端也建造了關隘,常年駐軍。

只剩下最險峻的駱穀道,魏國暫時不曾駐防。

以諸葛亮的謹慎,就算北伐無路可走,都不會選擇駱穀道。

這麼一算,北伐就只剩出祁山一途。

好在蜀漢如今控制了西羌,又多出來一條路。

因此,可以預見,蜀漢倘若再北伐,不是出祁山,便是從羌地高原呼嘯而下,殺奔涼州。

這也正是馬謖攻略涼州副本以及現實中攻略涼州的困難所在,直面司馬懿!

實事求是的說,諸葛亮此次從五丈原退兵略微有些惋惜。

但如果一直耗下去,就變成了蜀魏相互比拼國力的消耗戰,這對經濟底子不太紮實的蜀漢來說有點吃虧。

再加上這場戰爭本就是為了應對司馬懿進軍隴右被迫發起的,本質上也是無法持久的。

對於蜀漢來說,當務之急是發展國力,而不是戰爭。

所以退兵也是必然結果。

只不過李嚴把這個結果給提前了。

所以他被諸葛亮一擼到底。

如今蜀魏之間的局勢重新回到原點,無論攻略隴右還是涼州,馬謖都將親自挑戰司馬懿這個終極大boss。

行不行,打過才知道。

燒當羌,雍州刺史府。